大会现场。 记者/潘东晓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潘东晓
9月28日,株洲高新区2024企业大会如期举行,近千位企业代表共襄盛会,结成事业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共享发展新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今年的企业大会,基于这一年来株洲高新区持续深耕制造业关键底座、前瞻谋划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与企业家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共建服务能力,共享产业生态”。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转型升级的大会
会上,各板块讲述人登台,重点向企业展示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会场,新区干部职工热情接待到场嘉宾;主会场外,路演展板设计精巧……每个环节、每处细节,无不体现了高新区对大会的重视、对企业家主体地位的尊重。
为什么要举行企业大会?
株洲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召开第二届企业大会,就是要跟大家一起交流报告该区产业生态到底构建得怎么样,未来产业的关键支撑在哪里,以及怎么更好地共建服务能力,共享产业生态。
成立于1992年的株洲高新区,已形成了以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特色的“2+2”主特产业体系。湖南四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两个都在这里,分别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
但是,面向未来,仍需转型升级。株洲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完成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打造园区服务“升级版”。此次大会,职能部门和平台公司登台汇报,既是对改革成果的阶段性检验,也再次吹响了继续转型升级的号角。
而在企业层面来说,众多企业家们聚集到一起,碰撞思路、讨论发展,面向的也是未来。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只有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这是一次展示能力、提升服务的大会
企业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高新区发展经济、当好“店小二”等众多工作的思考点和出发点。
大会召开之前,高新区专门进行了调研,确立本次大会的主题之一——“共建服务能力”,针对企业最迫切的融资需求、降本需要,精心安排了金融支持、物流服务、特色主题产业园展示等板块。
大会上,株洲动力谷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娟对于株洲市、高新区投融资服务新阵地——株洲科创基金港,以及“科技担”等快速、便捷、低利率融资产品作了介绍,让大家看到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的开放、创新、高效。
当前,物流成本高仍然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让物流成本降下来?当天,企业代表们聆听了株洲现代物流集团董事长张剑以“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为主题的分享。
针对企业如何入驻园区、厂房如何代建等问题,高科集团党委委员、副董事长兼产业升级公司董事长贺文辉重点介绍了特色主题产业园打造情况。
围绕企业想问题、解难题……我们看到了“店小二”能力的提升,更体会到了高新区为企业服务的拳拳之心。
这是一次产业向新、生态共建的大会
如今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已发展到产业的竞争、生态的竞争。
近几年,有个很热的词,既是国家战略,也与产业息息相关,那就是“双碳”。这一年多来,高新区和中车株所时代碳行事业部一起持续地在“双碳”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中车株所时代碳行事业部副总经理何慧雅用了25分钟时间,作了主题为《碳探新质,行启未来》的演讲,分享了绿色低碳的背景介绍以及应对举措。
电力行业被认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排头兵,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高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焓博,分享了“双碳”背景下的新型电力系统,介绍如何降碳、如何用上绿电。
产业向新,构建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未来产业生态,绿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数智化。
近年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抢筑“数字”底座,推进数字化转型,追求快速形成本地的数字化能力。株洲市数据局局长周琦、株洲高新区大数据资源局局长刘勇、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秋平、宏工科技软件事业部总经理杨佐民、华为云湖南解决方案总监林启涛、株洲齿轮信息化总监郑琳、澳维科技生产总监刘旦开展圆桌对话,围绕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探讨。
未来产业的发展路上,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新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鲁贤君重点介绍了株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情况。
这是一次广交朋友、携手奋进的大会
参加大会的千家企业,来自多个行业、多个产业,有的是龙头上市大企业,有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有的分布在产业上游、有的在中游、有的在下游;有的可跨界、可延伸、可拓展;有的可合作、可配套、可协同。大会上,企业家们齐聚一堂;会场外,还布置了企业形象展示区,设立交流区……人脉在拓展、信息在流通、业务在连线、发展信心在凝聚。
为了打破“同园不走动、同行不往来”僵局,增强联系,让大家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高新区也一直在努力。
株洲高新区依托企业家联合会举办了众多企业圈层活动。在这些圈层活动中,有供应链配套对接活动,有产业链研讨交流活动,还有轻松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等,这里不仅“交朋友”,还可以“谈合作”,更是“谋发展”。
目前,株洲高新区正全面打造“开放型、高效型、专业型、友好型”产业生态,坚持将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挖掘新质生产力,形成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