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引领以水兴株

  • 上一篇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 美丽的万丰湖

    神农谷游人如织

    百名河长演练防汛应急

    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闫修兴 刘小花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既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全市水利部门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河湖管护提档、提效、提质。

    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渌江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全市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III类标准;攸县酒仙湖、株洲湘江风光带、万丰湖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湖南省级美丽河湖有13条;株洲市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和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生态河湖和幸福河湖,不仅是安民、惠民、乐民、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生动写照,更是“守护一江碧水”和“治水兴株”的实践成果。

    1.

    治水安民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直言: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

    在世界的地图上,位于北纬27°、东经113°的株洲同样遭受“水深火热”的干扰。

    以暴雨为例,今年入汛以来,株洲经历了1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平均累计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40.64%。视线再往前,株洲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也时有发生,2022年,株洲遭遇了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旱情。《2023年株洲市气候评价》中提到,自2000年以来,株洲地区气温均为上升趋势。

    凡事预则立。

    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影响范围更大的现实问题,株洲市水利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扛牢防汛抗灾天职,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气候的不确定性。

    一场场防汛抗旱的阻击战就此打响。

    仅在今年汛期期间,全市水利部门积极迎战14轮强降雨,特别是有力应对了台风“格美”期间引发的洣水茶陵站2011年建站以来第一次超保洪水、湘江株洲站近五年来最高水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战必胜,缘于“策”。

    “预”字当先、“实”字托底,“五防”协同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

    人防是基础——落实“五级”联点包干责任制;市县两级共派出巡查督导组1194批次5666人次巡堤、巡库,督导相关单位及时整改销号;水利部门24小时值班值守,随时待命。

    技防是关键——全市组建各类应急抢险队伍201支9429人,调度水库拦蓄洪量约5.6亿立方米;创新开展“四送”(送巡查规程、送查险工具、送技术指导、送现场培训)行动,市级水利抢险专家“三班倒”做好技术支撑,累计派出专家144批次482人次,指导处置74处险情。

    工防是支撑——加快推进渌水流域系统治理和“引洮润株”两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3个灌区改造项目、2个城市防洪圈闭合达标、2条山洪沟防洪治理、7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

    物防是保障——全市水利部门共储备约3000万元防汛抢险物资,124座病险水库均配备了挖掘机、彩条布、砂石料等抢险处险物资。

    智防是提质——强化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快2024年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市、县政府推进智慧水利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备汛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无人机、无人船、智能语音监控设备各显技能。“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实施900座小型水库建设雨水情测报和174座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同时建立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立雨水情遥测站点780处,持续提升防汛抗旱的效能。

    行必果,确保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四不”目标,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兑现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承诺。

    2.

    引水惠民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目标,全市水利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狠下工夫,以水质、水量、保证率、便捷率“四个达标”为目标,着力破解水源、水质等难题,健全供水服务、水质监测、运行管理体系,使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巩固全保障。

    走进渌口区古岳峰镇白壁村,村民李贵连拧开集中供水站的水龙头,流淌出白花花的清泉。

    “以前用水是等在家里靠村干部将水送上门,或者骑摩托车去几公里的地方担几桶。现在就在家门口直接接水喝。”李贵连说。

    古岳峰镇因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末端,常年季节性缺水,特别是一到旱季就只能靠镇村干部送水喝,喝水难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一块“心病”。去年2月,在市水利局专家的指导下,渌口区水利局技术人员深入各村调研和勘查,在全镇11个村找水源、打深井,建成25个集中式供水站,上万村民喝上放心水,实现“喝水自由”。

    同处“旱地”的攸县皇图岭镇村民,一样感同身受。

    “村里以前没有自来水,村民都是挖井取水,这种饮水方式,存在季节性缺水、水质浑浊等问题。”

    皇图岭镇富厚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明感受很深:尤其是下半年,如果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井里也闹水荒,几个家庭分井水根本不够用。于是,当地政府紧急开出送水车,农户们则提着盆和桶,排着长队等待救济,这样的场景几乎年年上演。

    攸县把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作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来抓,聚焦农村供水管网进村难等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8处,日均总供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仅2023年,攸县就投入500万元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受益人口11240人。

    汩汩幸福水,淙淙入农家。株洲持续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其中2024年的任务清单上,记载了一些关键的数据:

    清淤整治山塘948口、泵站58处、渠道34.2公里、山上经济作物灌溉保障山塘整治148口,占年度计划的95%左右;

    重点民生实事农村水源保障及灌溉能力提升项目已新增蓄水能力392.95万立方米,完成率94.9%;

    启动61处农村供水中央维养项目,积极实施千吨万人、千人工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及时分解下达2024年度农村供水“两率”(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具体实事项目已完成投资8157万元,形象进度为47%,持续保持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全面实施醴陵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

    这一切,旨在让干净清朗的“惠民之水”流到千家万户。

    3.

    润水乐民

    湘江(株洲段),澄江似练,逶迤北上。蓝天、高楼、绿树倒影其中,交相辉映。横跨湘江的大桥如虹悬挂,托起这座工业城市的速度与激情。

    江中的空洲岛、挽洲岛、古桑洲,宛若镶嵌在江中的一颗颗绿宝石。

    从杜甫草堂出发向下游行走,途经枫溪港、钢琴广场、分袂亭、火车头广场、万丰湖……一边可观景拍照打卡,一边可感受与河相伴的民俗和文明。

    枫溪港过去因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水体黑臭。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控源截污及对其边坡设置护岸等治理举措,这条黑臭的河流被打造成了省级样板河。正在打造枫溪湿地公园,项目预计总投资3.7亿元,建设后不仅将提升城市品质,更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万丰湖昔日遇见阳光就泛臭、遇见洪水就泛滥。经过系统治理,这里已成为株洲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荣获株洲市城市绿化养护优秀公园、湖南省美丽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荣誉。在此基础上,万丰湖(水利风景区)海绵城市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届时将成为株洲市乃至湖南省首个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

    株洲是全国唯一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内河川纵横,溪沟密布,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河流多达314条。其中,湘江、渌水、洣水等“一江两水八港”以及万丰湖、东阳湖、酒埠江、大京水库都是我市水资源的珍贵宝藏。

    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倾全城之力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累计投入500多亿元,1500多个重点项目。非法采砂、捕捞、排污等乱象没有了,“一江两水八港”生态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全域二类水”,株洲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蝶变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乡村,“诗与栖居”的美好生态环境感触更深刻。

    天元区雷打石镇沧沙港——早几年污水直流,垃圾遍布,特别是到了夏天,河中散发恶臭,一下大雨就发大水。如今,水面波光潋滟,岸堤干干净净,村民在岸边散步。“经过治理后的沧沙港,水会变得清,鱼儿也会更多,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要保护好这一方水土。”村民袁双林说。

    渌水醴陵东富镇莲石村段——曾几何时,渌水两省交界金鱼石断面的水质多项指标长期超Ⅲ类水质标准,有些月份为Ⅳ类甚至劣于Ⅴ类。如今两侧生态护坡上的花朵姹紫嫣红,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远处的田园郁郁葱葱,像是一幅风景旖旎的绿色画卷。“经过整治,这里的环境变化翻天覆地,不仅白鹭多了,周边村民也爱来。”70多岁的刘老伯感慨地说,每天下午,不少村民都会到河畔乘凉、锻炼、散步,还有一些网红到此拍摄打卡。

    ……

    株洲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亮点”建设,让每一条河湖流淌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4.

    兴水富民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株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各县市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将自然资源变为经济资源,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解化工围江困局,清水塘迎来新天地。261家企业关停退出,逾60家企业实现转移、转型,片区的价值正快速上升,企业“聚焦效应”在此快速反应,科技创新、高端智造、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大产业区及相关配套住宅区相继落地,一个又绿又新的清水塘拔地而起。

    根治洗水行业污染,芦淞服饰高质升级。新建“全国第一,亚洲一流”水准的洗水工业园,每年洗水能力达1.5亿件,日处理工业污水2万立方米,原来的“黑产业”变成如今的“绿产业”。株洲的服饰产业已跨越千亿产值,集聚了服饰链上企业2000多家、专业市场38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欧微、狐轩、素白等原创品牌3900多个,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

    以水促产振兴乡村,江边辣椒名扬四海。“省级美丽河湖”昭陵港不仅承载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美丽的故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沿岸的河长制农产品牌“株洲王十万黄辣椒”,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湘江沿线的黄辣椒5700余亩,拥有黄辣椒生产经营企业十余家、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辐射9个村,带动1670户农户发展黄辣椒种植,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因水而兴,朱亭镇蒲湾村、高福村、九都湖村等地3000亩的湘莲,不仅吸引了市民观赏游玩,还通过深加工制作白莲产业,举办荷花节等发展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

    文旅产业因水而兴,绿水青山育财富。沔水样板河经过勠力整治,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该区域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了区域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安全,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为沔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地通过探索“河长制+旅游”,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沔水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远山蓝、神农谷花梦间、神农谷森林精品民宿、密花村彩虹民宿、凡间小院、密花生态园等精品民宿建设,打造罗霄山中段精品民宿带,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每年,沔水神农谷景区接待游客六七万人次。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以水兴株”的样板经验,也是“两山论”的实践在株洲大地开花结果。

    (本版图片由株洲市水利局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