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制造名城“会呼吸”?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三个中心项目海绵设计布局图。 资料图

    新塘路(北环大道—金桥路)设施带溢流井。 资料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草场上的每条小径都有砖石铺面,比草场地面高出三英尺,使得污泥雨水不至于积成水坑,而是滋润草木。”《马可·波罗游记》里的描述显示,“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元代的大都就有体现。

    而在今天的株洲,海绵城市建设的细节遍及道路、公园、小区等各个角落,最终勾勒出一座“会呼吸”的制造名城。

    涝时吸水、旱时“吐”水;雨天不湿鞋、暴雨不看海……试点海绵城市创建第三年,株洲让人们普遍期待的场景渐次出现。

    1

    消除积水点,居民展笑颜

    9月25日,荷塘区戴家岭路,在路边经营饭店的老宾夫妇笑着说,家里买的两个抽水泵“都快生锈了”。

    过去,老宾家附近路段一遇大雨就内涝。“路上涨水有尺把高,车子一过,水往家里涌,连鞋子都能给你漂走。”晚上暴雨就更糟,连老宾夫妇在内的附近居民睡觉都不安生,要赶紧起来收捡东西。

    2022年,我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很快启动启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老宾家的烦心事迎来转机。

    经过现场勘察,施工人员发现老宾家所在的居民区属于原合流制排水系统,部分自建区域存在散排的情况,解决方案是采用雨污分流改造。

    改造后,老宾家之前专门买的两个抽水泵没了多少用场,但老宾夫妇很开心,“下雨天,睡觉也睡得香了。”

    作为临水城市,株洲一度到汛期便“洪涝污”交织,在内涝积水点附近的居民自是苦不堪言。而海绵城市的创建,成为补上短板破解老大难问题的历史契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水弹性”,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则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水在城市迁移活动更自然顺畅,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就更舒适宜居。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建立积水点动态消除机制,持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通过“调查问卷+风险模拟+现场校核”,实现内涝风险点的精准识别、滚动治理,2022年和2023年动态消除内涝风险点16处。

    积水点在动态消除,整座城市的防洪排涝韧性也在提升。

    上述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动我市从“传统快排”模式向“蓄排结合”转变,通过防洪工程提标、排涝通道优化等系列措施,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涝韧性提升显著。

    数据显示,今年7月28日,受“格美”台风过境影响,我市城区遭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401.5毫米的特大暴雨,超过1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即便如此,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城区范围内均未出现严重内涝现象,局部积水基本在1个小时内消退。

    2

    城市“会呼吸”,生活更美好

    9月24日,芦淞区庆云山庄小区。

    小区雨水花园里郁郁葱葱,花园底下更是“大有乾坤”。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改造后,雨水汇入雨水花园会被有效控制,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41.32%,小区的整体环境和景观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居民刘女士说,以前下雨小区的路面上总有一些积水,“改造以后把路面的水引到花丛里去了,积水少了,花更美了,小区的环境更好了。”

    在株洲,海绵城市创建还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并打造了相关典型案例。

    荷塘区新华西路与水仙路交叉口西侧,公交小区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属于金山-建宁港海绵示范片区。通过海绵城市创建,小区实现“内外兼修”,颜值与宜居指数双提升。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交小区改造去年4月完工,之后汛期暴雨,小区内未出现任何内涝点,12小时内雨水花坛内积水可下渗完毕,雨水沟及雨水井内也没有生活污水进入。

    从小区到城市的道路与建筑等,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了株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荷塘区职教城片区,新塘路(北环大道—金桥路)新建工程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道路两侧均设置下凹式绿化带,增加储水功能,减少了路面积水深度,方便行人、车辆行驶以及两侧绿化带内植物灌溉。

    在天元区的三个中心(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夕阳红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通过绿色屋顶、调蓄水池、海绵广场等专业设施,实现了海绵城市的功能,兼顾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益。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群众身边着眼,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老旧小区内的违建拆除和公共绿地整治,配套建设海绵化的公共活动空间,让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3

    闯株洲路径,创全新品牌

    创建海绵城市以来,株洲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落地见效,逐渐探索出了海绵城建设的“株洲路径”。

    2022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年示范期计划,实施海绵型建筑与社区、海绵型公园绿地等7大类135个项目。截至今年5月,我市累计开工项目121个、竣工项目78个,开工率89.6%,竣工率57.7%,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9月,住建部专家来我市调研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调研座谈会上,住建部城建司副处长徐慧纬高度评价株洲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认为其是“设施朴素、成效显著”的民生工程,可作为全国示范经验,申报住建部经典案例。

    今年5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的通知》(简称《通知》),从工作组织、统筹规划、全流程管控、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地海绵建设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予以肯定。

    其中,我市在资金保障方面有两项做法获得推介。

    一项做法是拓展资金渠道,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我市每年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评优工作,对优秀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相关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成果给予奖励,促进项目质量提升。

    另一项做法是在开展产学研用,培育产业链方面,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绿色建造、碳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孵化一批海绵城市相关产业企业。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在孵化海绵产业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一提,近年来,孵化出了南方阀门、合盾集团等10余家海绵企业,技术攻关并突破形成了城市洪涝预报预警调度系统、管道非开挖修复等一批海绵产品,海绵环保产业规模效应初显。

    “以绿色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株洲正在加快擦亮海绵产业这块全新品牌。”上述负责人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