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护栏。 漫画/左骏
李军
【学会换位思考,注重 “用户体验”。】
明明地下通道就建在家门口,可由于扶手安装不合理,天元区的易大爷每次出行都得绕行 20多分钟。近日,株洲日报报道了易大爷的这件 “尴尬事”。这件事的背后,真正该感到尴尬的应是扶手的设计安装者,他们在建设城市设施时应换位思考,注重 “用户体验”。
报道中提到,易大爷家附近有四个地下通道,其中三处的扶手安装在墙壁上,不仅要先下十多个阶梯才能抓到,而且抓握起来不方便。对此,易大爷说得很到位:“老人够不着,年轻人用不上。” 换句话说,这些地下通道扶手的设计者没有找准真正的用户——老年人群体。
也有正面案例。在四个地下通道中,有一处的扶手安装在阶梯中间,老人抓扶着上下阶梯都挺方便。这种扶手体现了设计者的 “用户思维”,精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
从微观层面看,这只是易大爷与地下通道扶手之间的 “尴尬”;从宏观层面上看,却能给建设 “幸福株洲” 带来深层次的启发。
城市设施虽为 “硬件”,但也关乎 “软环境”。建设市政设施时有没有考虑市民的真实需求,有没有带来方便舒适的体验,有没有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与 “幸福指数” 息息相关。如果 “为建而建” 敷衍了事,城市设施很可能 “与人不便”;如果因为多头管理而推诿责任,结果只会令人心寒。
有人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在丹麦哥本哈根,为老人设置安全的步行环境,交通信号的时间设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步行速度;在上海,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增加电梯、无障碍通道、扶手等设施,方便老年人出行……城市设施若能给人带来方便舒适感,无疑能让居民生活得更好。
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城市设施前,不妨先开展走访调研并做好 “用户画像”,再从 “用户” 视角出发思考城市设施好不好用、方不方便。学会换位思考,注重 “用户体验”,这样规划建设的城市设施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