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社科智库担当 赋能株洲改革实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编者按

    9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举办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11位社科理论界专家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学精神、谈认识、说体会,积极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株洲实践建言献策。现将发言予以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必须坚持正确科学的方法论

    株洲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罗峰

    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党领导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论。

    一、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要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工作放在“国之大者”中思考和谋划,树牢正确政绩观,善于用政治眼光看改革问题、看改革效果。

    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评判者和阅卷人,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尤其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株洲要用好人大代表“票决制”和地方立法权,实施好“三微六位”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源于出现并发现了问题,又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入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下功夫研究破题思路和办法,使各项改革举措更加精准有力。“四下基层”“走找想促”大兴调研之风,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四、始终坚持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元素像“集成电路”一样整合成一个整体。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项改革措施关联程度高、协同程度强,政策体系复杂性的提升会增加出现“合成谬误”的风险。坚持系统观念,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使各项改革彼此呼应、相互促进,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升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主体感受的一致性。当前,株洲要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系统集成地推进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建设。

    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株洲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李坚

    以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是加快推进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时代需要,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实诉求。

    一、坚定自信,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近日,首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爆火,在多个国家霸榜销量第一。该游戏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跨越文化边界,让传统文化“出圈”“出海”,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产生共鸣。近年来,在数字艺术的助推下,从依托中国历史、神话打造的大型游戏到《三体》《流浪地球》等鸿篇巨制,从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到《一梦华胥》数字皮影展,无不体现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矿挖深、挖好,用数字化进一步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二、夯实底座,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一是在新基建上借力。在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专网,搭建好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和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文化内容生成、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互联互通。二是在关键技术上发力。面向未来,我们要加快5G、大数据、区块链、AI、VR等新技术运用,探索通过技术与文化融合、深度互动,创造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三是在培育主体上聚力。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鼓励更多数字文化企业扎根本地,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优质文化产业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守正创新,拓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业态。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结合“5G+VR/AR”新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让群众实现足不出户、身临其境看演出、听讲座、参加培训。另一方面,继续推进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智化”文旅,打造虚拟和现实深度融合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不断丰富文旅应用场景。

    着力推动株洲市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 王欢芳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株洲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共享,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生态。

    一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加快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要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来株发展。

    三是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政府可以设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模式,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要打破数据孤岛壁垒。一方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体系,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李正军

    一、要全面把握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科学内涵。首先,要理解高水平的涵义。新时代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更加突出自主性、安全性并坚持责任感。与过去的开放相比,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当是水平更高、质量更优、作用更大的开放,应该包括市场规模大、开放质量高、开放范围广、开放方式新、开放动力足、开放制度优、开放基本盘牢、开放平台新等特征。其次,要认识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体制和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于系统化“立机立制”这一新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和坚持系统观念来思考开放工作问题、系统设计具体方案,并在推进方式上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二、要积极探索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实践路径。首先,要对标对表落实“任务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作了详尽安排,要把各项战略部署转化为任务清单、工作清单。其次,要坚持系统谋划“一盘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能只是某个领域、某个地方、某个方向的单兵突击,各个领域、各级各部门都要行动和参与进来,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调,统筹考虑的对象更加多维、需要多方配合的因素更加全面,只有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打出新的“组合拳”、合奏出新的“交响曲”,才能下好开放发展这盘大棋。第三,要因地制宜推进“施工图”。由于各地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在制定对外开放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结构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禀赋差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从大处着眼,将株洲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从细处着手,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推动株洲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中长期动力。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 沈言锦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谈谈教育如何更好服务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有关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

    落实好改革举措,必须宣传好改革举措。宣传教育是教育部门的根本职能,宣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是教育部门的核心功能,也是党对教育机构的根本要求。今后一段时间,要精心抓实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分层分类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确保让学校师生全面知晓并深入领会全会精神,了解《决定》对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所作出的具体部署。

    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应更好发挥教育的作用。一是提高公众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对提升社会大众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收入能力更系统、更直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时代需求。二是提高公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素质,包括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提供新型劳动力等,这显然可以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而创造更多新增价值。三是提升公众自我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知识普及,既可以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也可以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让医疗卫生机构更好服务于患者。四是助力老年人继续教育发展。通过提升继续教育成色,鼓励、引导更多老年人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可以及时跟上社会潮流,了解社会发展变化,进而促进社会观、消费观的转变,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等。

    高质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教授 田文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谢清

    一、强化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学习教育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二是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以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为重点。三是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严格按照要求考察、培养、发展党员,完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二、激发队伍活力,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调锐意改革、实绩突出,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二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真抓实干,出真业绩。三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出现的失误错误,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鼓励与约束并重,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四是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五是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

    三、筑牢执政根基,持续深化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一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组织力。二是探索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秉持应建尽建原则,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四、夯实法规保障,持续深化法规建设制度改革。一是完善党内法规。对现有的党内法规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修订,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全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党内法规,确保党内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宝磊

    一、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只有破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和乡村和谐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城乡发展难题。一是要实现“松绑”,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半城镇化”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只有打破生产要素流动的藩篱,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二、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跳板,需从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方面下功夫。一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三是积极引导农民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鼓励乡村服务业蓬勃发展,构建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产业。

    三、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是补齐城乡民生短板,实现城乡的社会融合。一是要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公共资源带来的福利。二是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城乡水、电、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乡村基础设施多元投融资格局。

    四、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一是变农村环境“一时美”为“四季美”。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覆盖、农村“厕所革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行动,让干净、整洁、宜居成为普遍形态。二是变农民 “生活愿景”为“幸福实景”。统筹推进“农房 +庭院”“农房+田园”“农房+文化”。三是变群众“等靠要”为“争拼闯”,唱响“美丽乡村建设”主旋律,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让农民群众成为和美乡村建设主力军。

    五、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为破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难题,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标准、强化保障,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努力让农业成为一种体面职业,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群体,让资本、土地、人才、技术向农业领域集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株洲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张怀东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落实工作。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贯穿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体验全面地学、系统地学、不间断地学,切实做到常思常悟、常学常新。

    二、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当前,株洲产业转型“以新促兴”经验获全国推广,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加快推进,智慧绿色能源互联网建设持续发力,绿色交通装备产业链建设与绿色出行同步推进,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签署的《关于共同推动株洲市住房品质提升的合作协议》也在助力株洲市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三、用好地方立法权完善法规配套建设。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和需要,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制定株洲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地方性法规,并推动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四、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结合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株洲市移交的群众信访件及反馈的情况,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的整改工作。同时,要举一反三,对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的问题追踪溯源,对潜在生态环境问题早发现、早介入,将株洲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蒋玉军

    一、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民主的主体要“全”,必须将“全体人民”都纳入民主过程,要特别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参与渠道的问题。二是参与的内容要“全”,人民尽可能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共事务,大到国家的立法,小到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都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民主前面加上“过程”两字,强调民主的“过程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既要重视民主选举,也要重视选举后的治理,要形成民主程序上的闭环。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而这个党是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而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和成功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如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农村村民自治,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组织形态的城市居民自治,以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依托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治等,发展基层民主,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管用,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体制机制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株洲市统计学会会长、经济师 张为金

    在新发展阶段,株洲应以解放思想破题开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一、健全现代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一是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包。传统产业方面,重点是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优化政策工具箱,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方面,加强创新政策供给,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国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方面,制定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未来产业方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支持孵化政策体系,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二是对接融入国家重大产业布局。依托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和“新三样”产业,发挥制造名城产业和科技优势,锻造更多“国之重器”,力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及北斗、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领域纳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范围,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备份战略基地。

    二、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一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国省未来产业战略布局,重点在低空和临空经济、氢能源、前沿材料、高端文旅装备等领域发力,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对接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融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推广“厂所结合”模式,强化“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建成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和逆向孵化器。二是对接承接跨区域科创资源。协同推进“4+4”科创工程,共建长株潭河西科创走廊、河东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对接G60科创走廊、粤港澳科创资源,探索建设“正向飞地园区”和“反向飞地科创基地”,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三是发展耐心资本。利用和发挥市国投、市资源集团等国有平台长期稳健的特性,鼓励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培育孵化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健全“五好”园区建设体制机制。一是优化园区管理体制。突出主责主业,建立“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管理运营机制,深化园区绩效薪酬制改革,推动园区管理向“泛投资机构”市场化转型。二是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实施“项目满园、产业强园、创新活园、服务兴园”提质创新行动,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建立园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鼓励引入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支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区、碳达峰试点园区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