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特产”乘风出海之路更顺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娜

    【市场不会在乎你的“出身”,只会在乎你的“成色”。】

    近日,一则关于株洲土特产的消息备受瞩目:攸县高新区的米粉生产加工企业收到了一笔来自美国客户的10万美元订单,这意味着攸县米粉企业首次实现出口创汇。

    近年来,株洲的众多土特产频频“出圈”。它们跨越山海,融入市场,摆上各地餐桌,名气越来越大,销路越来越好。比如,炎陵黄桃远销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白关丝瓜漂洋过海到了英国,其种子还搭载神舟十五号飞船遨游太空。

    “本土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些土特产的出海故事中不难发现,株洲用心做好“土特产”文章,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增值收益,也彰显了株洲乡村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

    出海只是第一步,株洲土特产要持续扬帆远航,还需守好阵地。做好品牌建设、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多维度深层次地让“土特产”价值最大化。

    深度挖掘“土特产”的潜在能量。芦淞区将一个有着400多年种植历史的白关丝瓜送进上海多家高端餐饮企业,如今又围绕丝瓜拓展周边产品,用创意和情怀打动更多消费者。产品在迭代升华,但价值内核始终未变。要用心打好“特色牌”,在特色资源、创意转化和特色产品三个层面联动推进,做足品牌“含金量”。

    持续打造“土特产”的金招牌。放眼全国,涪陵榨菜声名远扬,从“国民下饭菜”转变为“世界名腌菜”,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品质”二字。市场不会在乎你的“出身”,只会在乎你的“成色”。持续提升品质,优化农产品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自然能吸引远近的顾客。

    充分写好“土特产”的融合文章。这是土特产持续长红的关键。这里的融合,更多的是融合乡村产业的新产业、新业态。依靠当地土特产,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在“融”上发力,在“链”上拓展,释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炎陵黄桃享誉海内外,正是融合炎陵特色旅游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效益的体现。

    “土”得地道,“特”别质感,“产”有销路,株洲土特产的乘风出海之路,必将顺风顺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