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版《救亡日报》: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战斗号角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发行于1940年6月25日的《救亡日报》,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夏衍旧居内。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于1938年1月在广州复刊。广州失守后,夏衍带领报社同仁经三水、肇庆、柳州,11月到达桂林。

    当时的桂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云集了大量文化人士,并建立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桂林的文化抗战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在克服了经费不足、战乱影响等重重困难后,《救亡日报》于1939年1月10日正式在桂林复刊。

    夏衍为办好《救亡日报》呕心沥血,做了许多工作。复刊前,他为筹措办报经费四处奔波,曾在1938年12月赴香港,通过廖承志从华侨抗战捐款中获得了1500元港币的经费。为减少外部掣肘,夏衍于1939年末再次赴香港,买来一副铜模,筹建了《救亡日报》自己的印刷厂——建国印刷厂,后又建立起自己的出版社——南方出版社,使得《救亡日报》开启了新阶段。

    在夏衍的领导下,《救亡日报》的工作人员团结一致,不拿薪水稿费,想尽办法开源节流,节约办报成本。他们改善报纸版面,创新发行方式,组织义卖,刊发合订本,提升办报水平。随着报社的发展,人员力量也不断得到充实,孙师毅、廖沫沙等知名文化工作者加入了办报队伍。夏衍是《救亡日报》社论的主要执笔人,他的文章选题广泛、见解独到,文字简洁生动,写作风格自成一体,很受读者欢迎。《救亡日报》逐步进行改革,获得了进步文化界人士的支持,销量不断增加,发行范围扩大到湖南、江西、广东、四川、香港和南洋一带,影响遍及海内外。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要求全国报纸必须刊登新四军“叛变”的通讯稿。为应付审查,《救亡日报》先把稿子放在头版头条送审,送审完毕后,再秘密把通讯稿撤换。该事件也成了《救亡日报》停刊的导火索,1941年2月28日,这份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信心、推动了桂林进步文化运动的报纸被迫停刊。

    从上海到广州再到桂林,《救亡日报》办办停停,数度起落。夏衍在《追忆〈救亡日报〉从广州到桂林》一文中,曾这样写:“对我个人来说,在桂林的两年是我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入门时期。从这时开始,我们才觉得新闻记者的笔,是一种最有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武器。”

    (来源:学习强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