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大有大的担当,小有小的作为。】
先天具优势,后天拓蓝海,方能更高飞。
据媒体报道,2024年以来,株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皆居全省第二。目前,株洲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
如此规模的量级,究竟意味着什么?曾有媒体算过一笔账,按照每1000亿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数量来计算,株洲国家重点“小巨人”密度堪称全国第一。这般高的密度,又能说明什么呢?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恰是经济体中最为活跃的“细胞”组织。如此之高的密度,意味着在株洲这片土地上,细胞组织极为活跃,也意味着一个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之城已然垂直细分而出。
株洲为何会诞生如此高密度的“小巨人”呢?株洲作为老工业城市,深厚的厂矿文化底色使得这座城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作为移民城市,外地人来到株洲就业、创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株洲人”。这是株洲独特的人文特质,也是作为南方主要铁路交通枢纽所独具的城市气质。
这只是充分条件,还需必要条件。以此次成为小巨人的株洲企业为例,其特质十分明显:从陶瓷领域迈入新材料,从铁路运输拓展出永磁布局,处处都与株洲的优势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恰恰是株洲所拥有的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小巨人们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并拓展市场占有率创造了风口。
此外,这里还有一份传承,昔日国企改制、主辅分离,大厂对于单飞的车间们,总会扶上马、送一程。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株洲的顶流制造大厂与小巨人间也就有了血脉联系。大有大的担当,小有小的作为,再加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小巨人想不多都难。
此刻,更应思考:量变已成,如何实现质变?有人说,从株洲产业生态“受益者”逐步转型为产业生态“缔造者”,在“新”字上寻找蓝海,小巨人才能彻底甩开臂膀,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