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来点挫折教育会如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戎 哥

    当前,各类学校陆续开学,随着“神兽归笼”,一些因入学而衍生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的忧思。

    有人高中入学,不愿住校,选择走读,要求父母接送;有人刚入大学,觉得住宿条件没有高中的好,心理有落差;还有人与大学舍友在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差异,难以相处,致电父母要求到校外租房,甚至还有人与大学军训教官发生语言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诚然,这些并非普遍现象。每当这些社会现象发生,家长们只好低声相劝,反复叮嘱孩子要积极适应环境,不能率性而为。相劝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和自责,无奈是不在身边,相距甚远,不能面对面交流,解答困惑;自责的是没给孩子多点挫折教育,总把孩子当成温室中的花朵,百般呵护,让孩子养尊处优惯了。如今孩子离开父母,独自远行,稍有不顺,心理就变得脆弱,令父母十分担心。

    其实,挫折教育是锻炼学生提高潜能的一种好办法。古往今来,许多达到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记得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小时候,老人们常常劝告:“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以此教导孩子们不要贪图享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实,当今也有不少孩子,或因家境不优渥,或因家庭教导有方,他们从小经历过挫折教育,养成了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欣然接受,坦然面对。8月底,笔者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有个别学生不畏酷暑,毅然选择骑车千里去上大学,借此磨炼心智,观看社会。

    记得《三字经》中有一句话:“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应该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包容,积极融入集体,多点坚韧,少点矫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健康成长。孩子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履行教育职责时,不妨逆向思维,多来点挫折教育,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孩子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