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银坑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贺志伟

    “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霞云满天或秋风送爽的窗下,我吟哦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的美句,似乎一条澄碧、清幽的河流,便伴着淳朴而雅致的竹笛音,汩汩流淌而来。

    我始终相信,这条发源于莽莽青山的银坑水就是千古名句中的“金水”,且是唯一,不容辩驳。

    屹立于金水河畔的旌表义士坊和惜字亭,二百年来风雨不蚀,坚韧不拔,如今是株洲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其址位于攸县银坑(现属莲塘坳镇)的银坑村璜铺组。多少年来,面朝奔流不息的金河水,背倚莽莽苍苍的虎形山,周边农舍栉比鳞次,聚居着大姚陈氏族人——陈兆昺素以诗书传家,在邑内颇具名望。清代道光年间,时任攸邑知县孔宪典感于陈氏建桥、修路、赈灾之功德,具文禀报于上,朝廷准予在银坑金水河畔建“好善乐施”牌坊,彰其功德。

    早年,我曾多次盘桓于银坑水两岸,听清风徜徉于碧水之间,看烟霞聚散于江渚之上。遽然,我内心阵阵泛暖,这日夜奔腾的小河,不仅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更是隐逸而流动的美。

    银坑水,发源于银坑下洞的龙骨山和下田的皮家垅、梅水垅,或湍急,或舒缓,绕山穿谷,迤逦而行,从东北向西南流经车江垅;发源于银坑南水村的南水则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南水垅,两水在银坑南水村内双江口汇成一流,经柏树下垅向西流入珠丽江,注入攸水。它清逸脱俗,打破“世间无水不朝东”的自然规律,偏偏向南而流。一江澄碧淌过银坑、沙陵陂、上云桥、莲塘坳的山谷、丛林、田园、村庄,在古镇城关向身后的群山、原野作最后一次深情回眸,一头扎入奔腾的洣水,而后向千里湘江、八百里洞庭奔涌而去……

    银坑水是攸水的重要支流,有“九曲金水”的美誉。干流绵延十公里,像一面柔软而悠长的镜子,倒映着亘古的苍穹、云霞与花开花落。它也是银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润着两岸广袤、肥沃的土地,哺育了无数勤劳、朴素的儿女。银坑水一路跌宕起伏,蜿蜒向前,肆意铺陈出沿岸图画般的农野风光:阡陌纵横,田园翠碧,物产丰饶,晨炊星饮,似乎刚刚从一位大画家的笔端妖娆而出。

    银坑水潺潺流淌,下县城,通洣水,达湘江,是古代攸县银坑凉江一带人们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通线。江上竹筏片片,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散布码头、商埠。酒埠江大坪人彭天益并非唯一钟情银坑水之人,其他诸多文人墨客也沐浴爽幽的晚风翩翩而来,在岸边留下了吟咏与佳话。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流寓到攸县时,便写道:“攸县县前江可怜,家家流水绕门前。”

    曾几何时,银坑铁矿厂成群密布,工业废水泛滥成殇,这里几乎蜕变成一条臭水沟,是当地村民眼前浊水横流的“伤心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上下联合整治,如今这条河恢复了往日美丽的模样。

    欢愉的不只是凉江司空山。银坑水和南水猝然相逢,晚霞在天边燃烧,天地间像铺开了一幅绚烂的壮锦,金水江面似乎着了火。蓦地,让人看到美不胜收的风景:翩然的野花、摇曳的垂柳、乳白的雾霭、静谧的古桥、可爱的麻鸭、荡漾的碧波……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银坑水流经的地方,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出过不少历史名人。清康熙雍正年间,银坑南水村石壁上就出过一个叫陈圭的大才子,长期在外做官。“阳升观”“东山书院”题字就是他所书。无数农家子弟们承星履草,勤习“且耕且读”之道,苦学修身、齐家与治天下等功课,探索经世致用之良方。春风秋月,云卷云舒,琅琅读书声与江上涛声相互应和。一代代卓异子弟携着水的灵气与激进,走进青史。时光淌入近代,这一片土地上,一批英雄人物奋然而起:早期中共攸县县委负责人王者,当年数十名高楼村的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浴血罗霄。谭震林、萧克、罗炳辉、王首道、谭政、谭余保、蔡会文、谭志道等革命家在此留下串串光辉足迹。还有银坑高楼的红军烈士墓和湘赣攸县苏区烈士纪念碑、银坑下洞的红军洞,仿佛在默默述说红军英雄枪林弹雨、筚路蓝缕的往事……

    多年后,我踯躅在冬茅草、野菊花与各种灌木遮蔽的银坑水堤岸,似乎依旧能听见当年红军激越的号角声;而脚下的江水,或许也依旧隐匿着红军战士疾步如飞的身影。

    明代中叶政治家杨一清,曾经来过攸县,其《攸水》诗说:“入画晴江晓色分,东风吹璧尽成纹。买舟欲过三湘日,应挹清波弄白云。”他称颂的是瑰丽碧绿的攸水,倘若嵌入为金水,我想也不为过。清代学者陈梦元题诗“攸水至今多激越,桂花留韵倍清扬”。涵古茹今,也足以辉映滔滔汩汩的银坑水滋润英才辈出的历史和未来。

    云山苍苍,金水泱泱。这条奔腾不止的小河,像攸县东乡原野的一根琴弦,弹出了坚韧与荣光,庄严和宁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