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陶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再过三天,全球爱瓷者的目光将又一次聚焦这座湘东小镇。

    火星挣脱窑炉,往空气上烙,转瞬消散,隐匿的,恰是串起千年的印痕。

    来到醴陵,捧住一只瓷器,爱它,不爱它;懂它,不懂它,总有那么一刻,所有情绪会被一个问题压住:

    这一窑炉火,何以千年不灭?

    是东汉先辈汗水穿透粗布麻衣,劳动改变命运的历史凝视。

    是近代湘人知行合一上下求索,实践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

    是代代工匠改革创新止于至善,创出釉下五彩的登峰造极。

    更是寻常巷陌雅座陋室里,那一份不可或缺的日常与别致。

    如果说,历史文脉是这炉窑火的魂,历经千年沧桑,雄浑依旧,紧紧追随时代之浪潮。

    那么,人民属性,就是这炉窑火的根:人民创造、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与五大名窑和景德镇过去多服务于皇家和上层社会不同,醴陵的陶瓷从来都是为人民而造。

    世人多谈景德瓷,少论醴陵陶。恰如所有文明史一样,多数“习以为常”往往大隐于市。

    但是,谁又敢说,醴陵陶瓷不是一种创造奇观呢?

    百年前,醴陵釉下五彩瓷甫一出世,就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让世界惊鸿一瞥。

    毛主席钟爱醴陵陶瓷,醴陵瓷陪其走完最后人生路。毛主席临终前吃的最后一顿饭,使用的就是醴陵瓷。这批瓷器如今被人们称为“毛瓷”,堪称当代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

    千年醴陵陶瓷的内涵和外延,与农业古国向现代强国转变的发展史交相辉映。早期,为了生存而摸索创造;中期,为了温饱而融入日常;尔后至今,是为了发展而注入人文。

    今天,醴陵日用瓷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全世界每4个瓷杯,就有1个产自醴陵。

    “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近2000年而不衰落,湖南唯有醴陵”。

    在这“醴”,城市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陶瓷有关。去年,1500多家上下游企业贡献了超7亿元税收,发放工资达100多亿元。

    窑火暗亮之间,醴陵陶瓷永恒的主题,是人。

    一代代陶艺人潜心苦练、推陈出新,毕生走在一条追求美的路上,又传道授业,让精益求精的制瓷工艺、“一年学不会,十年离不开”的工匠精神、兼容并蓄的胸怀代代相传,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一批批产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新场景,探索泥土的神秘宝库,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成为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动力源”。

    一波波观光客以瓷为媒、接踵而至,“捡瓷器”“烟花秀”“炒粉节”等成为现象级活动,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旅瓷结合、瓷旅相彰,醴陵一跃成为新晋网红城市,“陶瓷+”新业态模式充满更多可能和无限遐想。

    一波波全球客以会为介、因“瓷”而聚。2015年开元,6届瓷博会,签订合同金额超180亿元,来自德国、日本、英国等异国展商、客商、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慕名而来,触摸“千年瓷都”的青春脉动。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民族中来,到世界中去。醴陵的陶瓷,人民的陶瓷,世界的陶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