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芦淞服饰的发展密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编者按

    从一处马路市场起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集散地,拥有商铺近两万个、年交易额300余亿元,并以此为依托引领带动,发展出株洲市第二个千亿产业——服饰产业集群。值此2024湖南服饰博览会暨芦淞时装周即将召开之际,记者走进芦淞市场群,从四十余年的变迁中,探寻芦淞服饰发展的昔与今、兴与盛。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潘东晓

    走进芦淞市场群,只见商铺鳞次栉比,各类新潮的服饰琳琅满目。在这1.5平方公里内,拥有各类服饰、鞋帽、小商品专业市场38个,市场营业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汇聚各类服饰、鞋帽品牌5000多个。

    市场体量大、经营主体多、服饰品类多,是芦淞市场群的显著特色。然而,时间回溯到四十多年前,这里仅是一处马路市场。

    起源:从马路市场起步

    1979年,因株洲交通便利,许多外地商人看到了商机,分别在钟鼓岭沿线摆设地摊,销售小百货、衣裤等商品,形成了株洲最早的马路市场。

    1984年,堤升街马路沿线用竹架搭起了株洲市最早的服装市场,当时拥有140余户服装经营户,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的商户前来采购。

    “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商户在集聚,人流在奔涌,市场不断扩大,芦淞与服饰结下不解之缘,品牌响彻全国,成为“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南服装市场第一街”“中国服饰名城”。

    在“老芦淞”口中,依然可以听到芦淞市场群发展的故事:马路市场没多久,就发展为钢架市场,钢架纤维瓦遮顶,避免了露天交易的日晒雨淋;随后进入格子铺市场时期,1989年开业第一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再到商场化市场时期,大汉集团投资建成芦淞市场群30层标志性项目——金帝市场,中国城、环洲城等专业市场开启转型步伐,逐渐向商场化、购物中心转变,奠定了现在的市场面貌。

    如今,芦淞服饰更是搭上了网络直播、网络卖场的快车,通过一个个“网红”“大V”直播带货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芦淞服饰盛名更盛。

    传承:借数智技术升级

    “新款秋装到货,首批数量有限,3、2、1,上链接……”芦淞市场群天泽华丽服装批发市场某店铺内,主播正在和观众互动,一旁的助播则忙着整理将要展示的服装。

    这样的场景,在芦淞市场群随处可见。主播网上带货、顾客线上下单,再由快递发货……一个个订单从芦淞发往全国各地,商户从传统的服装销售转型拥抱“新零售”,线上线下齐发力,将芦淞服饰卖得火热。

    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现在的网络市场,梳理脉络发现,几乎每一个历史阶段,芦淞服饰发展史上都会有一次转型升级。这也是芦淞服饰经受市场考验、实现不断发展的不二密码。

    芦淞市场群的升级仅是表象。在繁忙的市场背后,一家家更智能、更高效、更节能的“智慧工厂”正在满电运行。1300余家服装加工企业,近7万名加工工人,支撑起株洲本土服饰制造业。

    位于芦淞区的欧微时尚集团智能工厂,裁剪、传送、打包、分拣等过程被智能化生产线替代,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欧微时尚集团生产部负责人介绍:“引进这条生产线以后,我们工厂的工作效率与工人的收入大概提升了30%,工厂的空间占有率大约节省了20%,产品的品质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与此同时,芦淞区推动服饰规模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实施“百名原创设计师引培工程”,加快打造服饰创意设计共享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装设计领军人才,涌现原创品牌3900多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