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近两千亩新增耕地“出土长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尹建英 古胜文

    9月12日,来到炎陵县霞阳镇蔬菜村60多亩新增耕地上,只见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就像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铺满整个山坡。过去,这里一片荒芜,如今已全部恢复成耕地,并种上了农作物。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的今天,炎陵县依法保护农业耕地,加快补齐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缺口。

    “耕地恢复,只有落实耕种,让农作物出土长苗,才算真正恢复。”今年来,该县开展新增耕地“春苗”行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扛实耕地保护责任,全面推行“田长制”,落实农作物种植。截至目前,该县近2000亩新增耕地已基本“出土长苗”。

    “田长”司职,耕地有人管

    近日,下村乡云里村新增耕地里,玉米长势喜人,一根根秆上结满了颗粒饱满的玉米。在另一头,一面田长制公示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公示着村级、网格田长的详细信息,其职责和工作目标一目了然。

    “田长就是‘一田之长’,与农田有关的事都归他管。”该县自然资源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过去,由于耕地没有及时管护,种地效益较低,村民积极性不高,存在土地撂荒等情况。

    为加强管理,该县实行田长制,确立该县第一田长1名、县级田长1名、乡镇级田长10名、村级田长120名、网格长355名,各级田长及管理人员田长制App合计注册人员619人。

    为便于管理,该县将各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各级“田长”各司其职,共同履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职责。现已基本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实现了每块耕地都有人管。

    治理新增耕地“非粮化”,是关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该县各级田长对任务图斑现状全面摸底调查,科学合理制订工作计划,结合摸底成果,对下发任务图斑进行分类分级,压实各乡镇主体责任,明确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及耕种标准。

    各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统筹规划,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抢抓播种黄金期,对耕地进行翻耕和播种。同时,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指导,逐个地块核查耕种条件,积极引导老百姓按耕种条件和要求,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让新增耕地都长出庄稼。

    每块耕地都要出土出苗

    沿着X067驱车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绿色。道路两旁,水稻已开始泛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

    转入沔渡镇大江村,那片30多亩的耕地,是今年该县落实“春苗”行动,完成农作物种植的地块之一。此时,村民们正忙着给马铃薯等农作物松土、浇水。

    “这些马铃薯,估计不到两个月就能收获了。”大江村党支部书记冯卫介绍,过去这块新增耕地,由于种植其它植物,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后来在这里种上马铃薯等蔬菜,用各种农家肥培育肥力,等土壤达到一定条件后再改种水稻。

    炎陵是个山区县,由于受山区地貌影响,一些地方不易耕种,还有的受城镇化进程和耕地比较效益影响,耕地资源经城乡对调、粮经对调,部分优质耕地种了果、植了树,导致有的耕地“不务正业”。

    如何让耕地回归其本质内涵?

    今年,该县出台《关于加强违法占用耕地联合监管执法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新增耕地“春苗”行动,紧盯17900亩新增耕地恢复任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山区有的耕地形状不规整、紧凑度低,相互之间犬牙交错,影响了农业生产。该县结合实际,利用耕地恢复与土地开发工程,使其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在增强肥力后,再进行耕种。

    为了有效落实农作物栽种工作,该县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确保每一块新增耕地都“出土长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