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有个香水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香水渡附近,清澈澄碧澄潭江一角

    香水渡所在的王仙镇香水村俯瞰图

    汤鹏天

    香水渡,现在看来也许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地方。可是,穿越历史的烟云,可以发现,这里曾经是一个很有知名度的古渡口。千百年间,湘赣周边区域和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见证过它曾经的荣耀。“醴陵有个香水渡”,多少人曾经对它津津乐道,慕名神往。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更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同时还曾经是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

    香水渡,位于醴陵东部王仙镇香水村。渌水的第二大支流澄潭江在这里缓缓流淌。曾几何时,人们挑着货担,推着土车,将夏布、鞭炮、粮食,以及各种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然后装到帆船上,再发送到遥远的地方。外地各种商品通过船只也不断进入这里,造就了这个古渡口的热闹喧哗。

    岁月虽然带走了沧桑过往,却也留下那一串串难忘的记忆。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国遭吴国攻伐,国君楚昭王弃都逃难,相传途经醴陵香水渡,打捞到一种水中的植物——萍实,发现其个头大,味道甜美,于是用来果腹充饥,度过了艰难时光。孔子知道后说,此物有复兴之兆,大吉。不久楚昭王便率领楚军打回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成功复国。后来想起此事,楚昭王令人每年正月十五煮此为食,以此怀念捞萍实的往事。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说:“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后遂以“萍实”谓甘美的水果。清代地理著作《方舆纪要》卷87记载说,“醴陵香水渡,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处”,正是这段往事的佐证。清代诗人曹国彦《香水渡》诗云:“萍实今何在,名留古渡长。霸图无处觅,风雨哭昭王。”也是说的这个故事。

    岁月流转,唐宋以后,以农耕为本的醴陵东乡居民在农闲时又多了一门制造鞭炮的活计——自爆竹祖师李畋发明创造鞭炮以后,邻近的白兔潭、浦口、王仙等地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鞭炮产业制造。然而,大量的手工产品不能只是自产自销。当走南闯北的人们发现了商业秘密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组织货物进行对外交流。众所周知,古时交通主要依托水路。于是,澄潭江沿线便出现了白兔潭、普口市(今浦口老街)等多个渡口,而位于澄潭江下游的香水渡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显赫一时。这里离醴陵城仅仅30里,距离澄潭江与渌江汇合处的双江口也只有10里。于是,商人们更加青睐这种离产地近、且行船方便的渡口了。彼时,香水渡总是熙熙攘攘,热闹繁忙。江面帆船穿梭,迎来送往,展示着古渡口的特殊魅力。

    到了明朝,香水渡的名气更盛了。社会生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使渡口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显现。除了日益频繁的人流物流外,这里还增加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一座颇有气势的飞云阁临江而立,分外显眼,更是吸引了各地人们前来观赏。伴随着日夜奔流的澄潭江水,飞云阁见证了香水渡的一段历史。翻开典籍,诗人们歌咏香水渡飞云阁的诗文还真不少。随意抄录几首,便是余韵绵绵:

    《香水渡飞云阁》

    (明)赵士贤

    极目湘云一片飞,欲随孤影落庭闱。

    长天积水情无限,彩服霞觞愿久违。

    南国老亲方远梦,燕山游子立斜晖。

    梁公盛绩何人继,粉署高风百世稀。

    《题香水渡飞云阁》

    (明)罗钦顺

    湘水遥遥路几千,宦情常被白云牵。

    悠扬绿树青山外,怅望高台落照边。

    秋影淡分离菊艳,晴光浓映背萱妍。

    双亲寿考应无极,况有封章下九天。

    《香水渡飞云阁》

    (明)秦 舍

    白发高堂万里家,孤云南望楚天涯。

    江含暮色烟中树,山叠秋光雨后花。

    感遇梁公惊客梦,赋归陶令惜年华。

    凭君缩取称觞地,五色斑衣照紫霞。

    而今,随着陆路交通的全面发展,河运和渡口的功能性作用已经是风光不再,甚至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的香水渡完全恢复了宁静的田园风光,往来穿梭的帆船早已没有了踪影,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成了遥远的记忆,飞云阁则被历史的风雨毁弃,了无痕迹。

    当然,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但这里却拥有今日的安适与富足。这里的粮食、蔬菜、鞭炮等地方特产依然享有盛誉。一个全新的香水农庄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风貌。当地居民早已迈向小康富裕的生活。而且这里交通更加便利,随着醴陵城市的东扩,香水渡与醴陵市的距离由之前的30里缩短了一半,距沪昆高铁醴陵东站、沪昆高速醴陵东互通口也仅仅十多分钟车程。

    澄潭江水清澈澄碧,不舍昼夜,奔涌向前。经过华丽的转身,香水渡由一个知名的古渡口变成了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现代村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