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龙家大屋 半部攸县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至今仍存的龙家大屋部分

    尹运中

    攸县龙家大屋坐落在老城区的望云路,与县新华书店毗邻。它兴建于明洪武二年,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处于闹市之中,阅尽古城的沧桑变化。如今,它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只能在夕阳的光照中遥忆当年,在凄凄苦雨中哀叹人世的花开花落、岁月更替。

    龙氏家族曾是攸县第一望族,有六百余年的兴旺史。六百多年间,它共出过三个侍郎,五十多个县令,举人、秀才不胜枚举,有七十多人曾受到过皇帝的嘉奖。从县城龙家大屋迁至槚山的龙氏,在近、现代史上也出过不少彪炳史册的人物,如清末的龙汝霖、龙溥霖、龙湛霖三兄弟,民国时代的龙绂瑞、龙璋、龙伯坚等。

    龙湛霖1862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西学政、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刑部右侍郎。他曾为光绪老师。在清末他极力支持维新变法,反对顽固守旧。他曾向光绪帝上《变科举疏》,建议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制度,废八股,行新学。他在江苏任学政期间,引进了数理化三门课程。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为后世科学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特别贡献。

    民国时期的龙绂瑞与章士钊、谭延闿等是至交。他同样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他曾创办过湖南图书馆,还在长沙创办了湖南第一所新式学校明德学堂。

    说到龙伯坚,他可称得上是我国现代的医圣。他积四十年心血专心整理出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集解》,曾被著名内科专家张孝赛称赞“不仅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创造我国新医学、新药学将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可丰富世界医学史”。龙伯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取得过医学博士学位。他与毛泽东是至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所长。

    攸县龙氏先祖于洪武帝二年从茶陵龙氏家族迁徙而来。最初定居于学门前(原中街小学一带),当时建成的龙家大屋规模十分宏大,占整个攸城的大部——从学门前绵延至新华书店和沃尔玛一带——共有三百多间房子、十二个宽大的正堂(院子)。院子里一派林木参天、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每个院子可同时容纳四个班级、约二百多名学生上体育课,开展活动。龙家大院内街巷纵横、曲经盘绕、栋宇比肩、亭楼林立。

    攸县龙氏家族靠诗书传家、忠孝继世。鼓励子弟考学进身,光宗耀祖。当年龙氏家族决定:凡龙氏子孙考中秀才的,便在其宗祠前的广场上插上两面旗帜以示激励,而考取进士的则插上四面旗帜以示嘉奖。于是数百年间,龙氏宗祠前的旗杆如遍地林木,密密麻麻,无法数清。

    清亡后,攸县龙家大屋渐渐凋零,其子孙纷纷迁出龙家大院,移居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城市居民区,住进了许多普通人家。再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他们纷纷搬离出去,住进了高层楼房里。这下,龙家大院才彻底沉寂下来,步入了它的迟暮岁月。

    如今的龙家大院,繁华褪尽,再也看不到曾经的辉煌景象了。走进其间,只见尘网遍布、墙壁斑驳,满目苍凉景象。风雨中,那株株衰草似乎正诉说心头的无尽哀伤。这情景真让人生出人世无常的无限感慨来,并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诗的妙处。尽管如此,却并不影响人们对它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情缅怀和崇高敬意。因为从这里曾走出过不少俊才,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过不朽贡献,为攸县乃至我们的整个国家和民族争过光。这些光辉的历史,将被后人铭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