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人大诞生时的样子 藏着株洲发展起步的模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邓伟勇

    市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和途径,代表全市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在株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巨大优势和功效,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122名代表参加株洲首届人大一次会议

    1954年6月26日,株洲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经过普选产生的122名代表,在市人民剧院欢聚一堂,共商大计,气氛热烈。

    大会收到代表提案123件,各单位送来的恭贺锦旗26面、贺信56件。在为期4天的大会议程中,完成审查市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审查和解答提案、选举出席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议程。

    这一届市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3次全体会议,在1955年5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马壮昆当选市长,吴占魁、杨恺当选副市长,刘恒胜等16人当选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毛俊高当选市人民法院院长。

    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1954年6月至1956年12月,只有两年半。在市委的领导下,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市出现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喜人局面。

    其中,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有4个落在株洲;国家649个限额以上项目,有10个安排建在株洲;国家建委批准了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全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市人民代表大会满腔热情地讨论决定经济建设的各项问题,促进建设的发展。

    提出一切工作以工业建设为中心

    根据《株洲市志》记载,首届人大任期内,株洲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国家一批重点企业在株洲选址建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市人民政府提出一切工作以工业建设为中心,得到人大代表的积极支持。

    1954年6月26日至29日,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召开。本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把株洲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我们今后的光荣任务是把支援工业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城市建设要积极建设自来水厂,铺设上下水道,搞好地形测量,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征购拆迁,保证国家用地需要;同时要搞好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劳力调配;全市人民都要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加倍努力,从各方面支援工业建设。决议还提出要逐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5月16日至18日,首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株洲是我们国家第一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重点工程经反复勘察,最后已经定下来。1954年,全市新建道路6千米,修建百货公司、邮电局、株洲饭店和栗树山完全小学,第一水厂已经开工,年底可以供水。确定今后城市建设以贺家土为中心,在白石港、晏家湾建立工业区,居民区摆在旧市区和白石港以南,将来根据需要城市向清水塘方向发展。

    1956年3月8日至10日,首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当时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55年是株洲工业建设开始的第一年,全市基本建设任务完成94.81%,除工厂建设外,修铁路专用线1.3千米,专用道路11千米,市区干道建成2千米,防洪堤2.5千米,新建住宅11.48万平方米,新建和扩建市立医院、土产公司、食品公司和幼儿园,第一水厂已经建成供水。株洲市已按一个中等工业城市规模进行规划。

    编者按

    1954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千余名人大代表肩负亿万华夏儿女的热切期盼,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株洲市从1954年6月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到2023年12月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在株洲已历经十六届、走过了七十个春秋。

    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即日起,株洲日报开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专栏,回顾株洲人大及其常委会发展历程,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