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旷昆红

    “彭大师,刀具成型过程中出现侧高变形量超差,怎么办?”“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找找原因。”日前,湖南省特级技师、中国五矿特级技师、“中钨工匠”彭海波与其工作室成员探讨刀具成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这样的讨论,几乎每天都发生在生产线上。

    近年来,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钨高新”)积极践行人才强企战略,多渠道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特级技师工作室外,还出台《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钨工匠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确保工匠培育、评选、管理服务工作。

    选树“中钨工匠” 激发职工创造活力

    解决金属陶瓷刀片裂纹、改进压制机械手应用、创新整体硬质合金雕刻刀的磨削方法……当新技术改革大潮扑面而来,“中钨工匠”并没有失落,他们在技术攻关、降本增效上屡出奇招,并践行着:不满足只做“工”,而是必须成为精益求精、独立思考的“匠”。

    “中钨工匠”张亚雄作为国内数控刀片现代化磨削加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完成了进口加工系统的国产化工作,填补了国产超大系列超硬磨盘的空白,每年可为企业节约500余万元的购置成本。

    近年来,中钨高新积极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2023年,出台《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钨工匠管理办法》,选树了首批具备工匠精神、拥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发挥领军作用、作出突出贡献的16名“中钨工匠”。

    他们享受可观的岗位津贴,在体检、交通、通讯、差旅等方面,待遇比肩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此外,还享受专项特殊奖励、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办法。

    这样的举措,正向激励了一批批的年轻人,主动迈向追求卓越的“求索”之路,并在技能报国的征途中,行稳致远。李志军是中钨高新的首批“中钨工匠”。他说,评上“中钨工匠”并非一劳永逸。4年聘期里,“中钨工匠”要在科技研发、难题攻关、项目领军、竞赛比武、人才培养等更广舞台、更高层次、更关键岗位上挑大梁、担重任,用知识、智慧、技术为攻坚克难、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传帮带”夯实技能人才梯队

    走进“中钨工匠”魏新特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墙上张贴着2024年度任务目标,各工序反馈的难点痛点问题与责任到人,一目了然。

    这是技能专家们“作战图”。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就是通过这一道道工艺的优化、一项项技术的突破,最终实现了中国超越。

    其实,这也是技能人才到“中钨工匠”的成长图谱。

    2011年,23岁的吴洁以劳务派遣工的身份进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压制成型工。凭着自己的勤学多问和师傅的指导,她几乎年年产量位列车间前三名。三年后,转为正式员工。如今,她是李志军技能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一点点突破成型压制自动化升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她还带了五六个徒弟。这次,她将参加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

    在中钨高新,每个特级技师工作室有5到7名骨干成员,他们负责不同的技术攻关项目,又各自带领三四名年轻工人。当一线工人遇到问题,骨干成员将及时解决,无法突破的重大难题,则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头脑风暴”上,由特级技师为大家提供解决思路。

    这种借鉴了高校导师“传帮带”模式的制度,使工人、骨干成员在工作室承担的技术革新、技术攻关项目中,得到历练与提升。

    “有了工作室这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们就有了一个提升技能的机会,也多了一条技术进步渠道。”彭海波工作室的骨干成员马滔主要承担一种硬质合金压机的调试和难压型号攻关。进入技能大师工作室后,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有干劲了。

    中钨高新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只要努力,所有技能员工都有望成为‘技能大师’。”这种“师带徒”模式,促进中钨高新培育青年技能人才培育,建强技能强企人才队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