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梢一抹青如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欧阳灵青 刘艳春 黄星

    一个决策,可以改变一个地区面貌,也可以改变一群人命运。

    2013年,产煤大县攸县作出一个决定——全县封山育林,再造一个秀美山川。

    十多年过去了,立志“减黑增绿”的攸县,如今光景怎样?

    近日,记者来到攸县,近距离探查这里的山水林田,剖析盎然生机背后的选择取舍。

    “靠山吃山”不灵了

    一条清澈小溪,穿过茂密山林,潺潺流出;游客远道而来,择树荫河滩,三五成群,玩水嬉戏……

    “溪水清浅,溯溪路比较好走,真值得一去!”去攸县鸾山镇八福垅峡谷溯溪,这个夏天被众多游客“良心推荐”。

    在村里经营民宿的鸾山镇桃源村村民涂新民感受很深:“游客每天爆满,订房需要提前一个礼拜预约,进村游客络绎不绝。”

    但时针拨回到十年前,村里可不是这般景象:天空灰蒙蒙,山里光秃秃,挖煤把山里挖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

    攸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被誉为“株洲煤都”,尤其是东部山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高峰时仅鸾山镇就有煤矿上百家。“当年,来拉煤的车排成长队,路被压得坑坑洼洼,到处黑乎乎的。”不少村民记忆犹新。

    早期的煤炭经济,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但长期无序开采,加上开采水平粗放落后,导致了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系列严重问题发生,给未来发展留下一堆“欠账”。

    “山上一棵大点的树也找不到,从远处看像长出了一块块‘秃斑’。”攸县林业局营林股股长赵文介绍,财富盛宴的背后是生态隐忧,当时攸县的可伐林木锐减、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较为严重,全县采伐迹地、宜林荒山高达十万亩,10多个乡镇几乎无用材林可伐。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森林资源减少,导致攸水等主要水系流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物种减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靠山吃山’不灵了!”涂新民回忆,那时煤灰大,白天不敢开窗。雨天,屋檐上流下的是“黑水”,就连地里种的蔬菜都不敢吃。砍树挖煤破坏了周边的道路和耕地,人没法走路,地里种不出庄稼。

    养山,势在必行。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攸县审时度势,提出“美丽攸县三年行动计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发展共识。

    2013年,攸县人大常委会正式提出议案,经272名县人大代表表决,县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依法作出《关于全县实行封山育林的决定》,用20年时间再造一个绿水青山。

    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整,攸县也开启了一轮轮煤矿关停并转之路,煤矿企业从巅峰时期的1000多家锐减到个位数,产业转型重新向绿而行。

    “疗伤”复绿有术

    封山育林,是为了修复生态,如何一点一点“唤醒”绿?

    “增绿是基础,护绿是手段,管绿是核心。”攸县林业部门以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为重点,系统推进“疗伤”复绿术。

    站在酒埠江镇木联村一处山头,油茶树从山这头延伸至那头,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一棵树年均产果量在70公斤左右,按照市场收购价每亩产值近3000元。”几年前,油茶育苗大户易金良与村里签订协议,流转荒山培育油茶苗,打造油茶示范基地,如今好风景映入眼帘。

    油茶是名符其实的“铁杆庄稼”,一次种植,长年受益。从2015年起,我市出台了《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当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500万元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攸县也将油茶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打造,出台扶持政策,提高新造、抚育、垦复油茶林标准,助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落户攸县的省级油茶龙头企业有5家,创建了“攸爱山茶油”“湘天华”等6个油茶品牌,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52万亩,茶油年产量突破1.5万吨、总产值逾20亿元,共有121家种植大户、1000余户家庭发展油茶产业。

    绿色在延伸,护绿手段也在升级。

    2022年8月,一则竹蝗的消息让攸县林业局局长王正良心头一紧:短时间内,攸县6个乡镇近8万亩竹林出现竹蝗灾害,竹蝗将竹叶吃尽,形成“火烧烫”场景。

    竹蝗是楠竹的重要害虫之一,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8月底9月初产卵,具有取食量大、繁衍快、破坏力强、危害时间长等特点。吃完竹叶还会危害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攸县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林长制网格化管护作用,迅速组织专业除治队伍到竹林产区进行现场指导,采取人工防治和飞机防治相结合开展灭蝗作业,对局部地区通过尿毒诱杀法除治。同时,对楠竹重点产区,集中开展直升机、无人机洒药除治竹蝗。

    “‘飞防+人防’,避免30万亩竹林受灾。”王正良觉得,科技赋能才能更好地守护生态。以此为契机,该县修建293公里林火阻隔系统、3300立方米森林消防蓄水池,设立8个防火瞭望台、35个铁塔视频监测点位,建立77个病虫害监测点。这些防护设施,让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

    封山育林,还要调动民间力量。

    “以前天亮之前就要巡山,现在乱砍滥伐现象几乎没有了。”今年61岁的邓移民是攸县黄丰桥镇的一名网格护林员,巡护3000多亩林地,如今护林的重点在防火和监测病虫害。

    在攸县,像邓移民这样的网格护林员有466个,加上民间林长、专业林长、行政林长,攸县建起了林业巡护网、病虫害测报网、防灭火监控网,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同时,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十年间,攸县总计减少采伐林木约26万立方米,年均减少采伐量20%以上,清理木材加工场地321家,立案调查68家,退出关闭290家;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643起,侦破刑事案件166起,刑事拘留97人,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起;林政案件较2013年来下降55%。

    藏富于林,攸县还加快了“科技兴林”的脚步。该县通过“薪火工作室”“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开展种植、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及竹木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指导服务,促使传统林业加工业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促使传统林农向懂管理、会技术、高素质林户或有组织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跃升。近10年来,攸县累计实施中央财政科技推广项目5个,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9处,面积达2.1万亩。发展林业加工企业32家,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3万余群众就业。

    “以前靠山吃山是挖山毁山,现在在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老百姓吃山的方式变成了生态新方式,这种改变就是封山育林养山护山的意义。”湖南省林业科技特派员、市林业局总工程师许望生说。

    林梢一抹青如画。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攸县解锁了靠山吃山的“新吃法”,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