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化中 寻找心灵“家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阳海洪

    王亚是株洲本土作家。虽久闻其名,但无缘拜读其文,得一偶然机缘,寻得她的散文集《十个苏东坡》,展卷而读,顿觉诗酒风流,扑面而来,人也顿觉清雅起来。

    “我的散文写作大多以古典诗词为切入口,去探寻古代文人和古人生活”。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王亚寻找到了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散文见性见情,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明代公安派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牵拘”的口号,强调文学创作应构建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受任何的外在限制。面对说不尽的“东坡”,王亚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琴棋书画、茶酒美食等文人生活入手,寻找一种叫“东坡”的处事态度和人格精神,从而在“诗意茶香”与“世俗烟火”的融通中阐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王亚看来,“若评最美汉字,在我的字典里,‘闲’当列榜首”。人是通过意义来维护自身的生存方式的,时间观深刻影响了人类对生活的感知及其意义建构,而“悠闲”则是一种面对人世浮沉而恪守我心宁静的生活态度。王亚认为,只有将生活态度、情感立场作为时间体验的调节因素,在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中,自在地生活,享受与自然的相处,融洽地面对生命,才能走出理性“牢笼”,把握生命真谛,以彰显人生万千气象。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王亚出生于郴州,得潇湘之地的“清淑之气”,燃“心香”一瓣,在“书香”“酒香”“茶香”“墨香”“食香”的氤氲之中寻访东坡的人生轨迹,在拉长的时间链条中,将陶渊明、白居易、苏轼、张岱、八大山人等古代文人邀来,与读者铺毡对坐,契阔谈宴,由此领悟古人的人生态度和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弘一法师有言:肉眼观世,全是名利;天眼观世,无尽轮回;法眼观世,皆是因果;慧眼观世,俱为梦幻;佛眼观世,满是慈悲。而在王亚看来,以闲眼观世,尽是雅趣。作者内心妩媚,笔下光明,才能即“小”以见“大”,于“俗”而见“雅”,因“实”而向“虚”,在谈诗品茶的人间烟火中,张扬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美学,构建明心见性的真实自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王亚以闲心观自在,以自在观真我。《十个苏东坡》大抵都是其于生活中“闲中着色”的成果。作品在现代人匆匆忙忙的脚步中,于繁华中寻觅寂寞,在庸常中找到诗意,文字中独有的生命情怀与灵光乍现的诗性感悟,给人以绵绵慰藉。因此,读王亚的文字,如登春山,和风骀荡。其文意境高妙,从容舒展得如春山之上的一抹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显现。作为古典文化的传播者,王亚重视对散文语言的锤炼,讲究字斟句酌,极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熔铸出新的意境。例如,在《十个苏东坡》中,不言“夹菜”,而言“搛菜”;不用“喝茶”,而用“啜茶”;不言“烤肉”,而言“燔肉”;不用“滚烫”,而用“渥烫”。披沙拣金,在在皆是。如此雅俗并用,整散相间,在似有似无间便达到了语言“陌生化”效果。如下面这段:

    我们几可得见,中唐时某个静谧秋夜,月华皎洁,庭前桂下,置一茶席,有六文士席地而坐。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六人时而沉思啜茶,时而吟哦联句,月光如水,茶气似烟,诗意杂糅其间,有清风忽至,且从容,且怡悦,且骀荡。

    古风意蕴,婉约优雅,洗尽铅华后又不乏朴素深厚、滋味悠长。如月下之竹,耿介嶙峋;又如窗前之梅,幽香暗袭。在这里,作者“神交古人,视通万里”。时间仿佛静滞,而生命的空间则无限扩展开来。读者诸君展卷而读,字字精致,似可把玩;场景历历在目,恰如一幅月下秋夜图,吟哦之声依稀可闻。伸出手来,似可掬得一捧月光,两手清凉,肋下生风。再如下面这段:

    超然台上,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春花满目烟雨。有青衫一袭影临风,一手执壶一手持杯,身侧更有红炉新火煮新茶。春未老,诗酒趁年华。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就更该持杯月下花前醉。对月花不饮,还待何时?那就喝吧,任月光白,眼花乱,烛花红。眼花耳热之际,再对月举杯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王亚将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白的《月下独酌》等诗词入文,但又铸以己意,再造新境,读来幽兰满怀,文风高古。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尽管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阿勒泰”,但何为“诗意栖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王亚回到中国古典文化,陶铸诗酒风流的文人传统,以为当代人提供心灵安顿和精神超越的哲理依据和观念资源,无疑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在科技理性和功利态度日趋激进的当下,文学界有责任去倡导这样的叙事,以期建立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以为“治愈”世界提供中国价值。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