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空意象 留香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冯 峰

    中国历代诗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影响极其深远,株洲当在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辜负,传承是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也是毋庸置疑的难题。因其博大精深、年代久远,以及诗文和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与“代沟”,对传统诗词的解读和传承,令作家、学者困扰至今,却又乐此不疲。

    作家郭亮沉迷其中。他将一本厚重的《古诗词里的株洲》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刻意塑造,他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历代诗人笔下的株洲“穿越”到现在,使人触摸到株洲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久远的生活气息。

    一部群星拱耀

    蔚为壮观的“株洲史诗”

    完成《古诗词里的株洲》,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给自己“设难”。难点在于:面对从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以来的百余位诗人及他们的作品,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解读”层面,而是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串入其中。从诗词的背景和意境中寻找灵感,深度挖掘每首诗词的“前世”,又用散文手法与历史追溯相融合使其重获新生,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在故纸堆和青灯黄卷下遍翻古籍、引经据典,勘误历史,是一项庞大而芜杂的系统文学工程,而我注意到,郭亮在书中并没有半字对艰辛过程的提及,他甚至省略掉了序言和后记。

    郭亮是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情怀的,他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文天祥、杜甫、朱熹、解缙、李东阳等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汇聚”株洲,演绎了一部群星拱耀蔚为壮观的“株洲史诗”。文以景载,景以文传,诗人记录了千百年来株洲的自然地貌、风景名胜以及人文景观,这其中有昭陵渡马伏波庙、司空山、渌江书院、状元洲、空灵岸、资福寺等名胜古迹,形成了苍穹浩阔、人杰地灵的株洲人文大观。

    株洲历史和地方传统文化的“工笔”图景

    在《古诗词里的株洲》一书中,郭亮始终在搜寻可以让株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佐证,他用“点”“线”方式,以诗人的诗歌为发端,去找寻、去溯源诗人一生(或一段)的历程与故事,让作者与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合辙在一起,生成一种地域情怀下活色生香的株洲热爱。

    郭亮精心设计的“点”是诗人写就的诗词,而诗词的出发点就在株洲流域。如宋代诗人戴复古写《九日槠洲舟中》道尽满怀心绪:“几年重九客他州,少泊槠田古渡头。人向饮中言我乐,谁知笑里是吾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次空灵岸》中展示出株洲的风景是这样的:“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又如清代醴陵籍诗人张邦柱写《渌江漫兴》称赞渌江风物:“袅袅晴丝卷,苍苍夕景斜。层山成雉堞,一水抱人家。”

    郭亮对于这种“点”的设计是带有极强的写作乐趣的。看他释译诗人戴复古《九日槠洲舟中》一诗:“好些年的重阳节都是在别处过的,今年也不例外,就让这小舟在株洲古渡跟前停会儿吧,权当过节了。”他饶有兴味地这样解读张邦柱的《渌江漫兴》:“正是春日,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小虫儿吐了丝袅袅而来,远处青山隐隐,夕阳斜斜地照过来,映得那层峦叠嶂都如城墙似的,那自山上蜿蜒而下的小溪自然是那护城河了。”

    在《古诗词里的株洲》中,郭亮用“干净、准确、轻稳”的语言为曼妙的古诗词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素描”,既扬其所长,就轻驾熟,又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的“素描”和精雕细刻,对株洲历史和地方传统文化精心构筑了“工笔”图景。宋代诗人范成大《过醴陵驿》,发出了“绿水桥通县,门前柳已黄。人稀山木寿,土瘦水泉香。乍脱泥中滑,还嗟堠子长。槠洲何日到,鼓枻上沧浪。”的赞叹。对此,郭亮自有他的另一番解读:“早春二月,江水碧绿,嫩柳泛黄。从江西一程走来,人烟稀少,古木参天,瘦山硬水,唯有泉香。”其言情遣意说人说物,丹心灼灼鉴古言今,可谓字字风流。似有“湘东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樱一树花”(范成大句)的意境,使生机勃发,风光无限的株洲美景得以再现。

    郭亮的这种写作体验与湖南的另一位作家曾冬有相似的意趣。曾冬曾以用心用情用功的态度,写就了《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文学语言之美。与之不同的是,郭亮在写作《古诗词里的株洲》,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人缺少的历史担当和文化担当。他对诗人的诗意解读和“素描”沿着一条“线”的脉络由深入浅、由表及里、纵横捭阖,进行独到、精细化解读,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湖湘文化、湘东文化的引读。

    他是这样看明代茶陵籍翰林学士刘三吾深陷“南北榜糊涂案”的时光:“无官一身轻,终于回到我那小桥流水的清幽院落。麻衣粗布虽破,穿着倒也暖和,竹枕藤床虽然简陋,溽暑时节却也足够清凉。”唐太宗李世明在株洲写过《题酃渌酒》,他的立论是“唐太宗给株洲名酒写品牌故事”;明代茶陵学士张治写过《岳忠武祠》引来“岳飞的茶陵往事”:“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传旨驻兵藕塘的岳飞征缴汝南叛将曹成、曹亮……岳飞率部日夜兼程,经江西入茶陵境,与湖南安抚使李纲所部转战茶陵,围剿‘二曹叛军’”;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槠洲别友》一诗中写到:“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雁去燕方留,白云草迷岸。”对此,郭亮对文天祥作了相对准确的解读:“南宋咸淳十年二月初一,时为湖南提刑的文天祥在株洲的寓所里来了两位省城的客人——徐畋、方谏,二人是他的朋友……这次会面很不愉快,诗中他把朋友比作燕雁,只在湘水低飞,而将自己比作大雁,志在蓝天白云”,却也最终成就了“孔曰成仁,孟曰成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的铮铮铁骨的文天祥。

    文学的韵味 史学的点陈

    郭亮在写作《古诗词里的株洲》的时候始终做到诗意解读,忠实还原,深度发掘。对诗人生平、译文包括由此而衍生的故事,是严谨而文采卓然的,不止于视角巧、语言美,更有灵巧的深度解读,达成深度的“意译”;对诗人生平故事也不止于还原,更有深度发掘,他以精准的语言,为我们深层次了解经过株洲的过往人物、事件作了一次美不胜收的文化、文史“导游”。带着非常的人文情怀去叙说株洲,其功莫大焉!

    细数值得珍视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无不由历代诗人、先贤们流芳百世的作品贡献精神财富和力量。通过郭亮的《古诗词里的株洲》,我知道,株洲就在其中。与株洲产生关联的诗人、作家及众多贤能还在用他们的作品发出新的光辉,形成新的人文大观。记得郭亮游历空灵岸后,在《不朽的传说》中写道:“我立于其间,江风浩荡,眼前似有许多人影晃动——杜甫来了,驾一叶扁舟,眉头深锁,捻须苦吟,为自己漂泊半生的际遇,也为风雨飘摇的大唐家国;米芾来了,纵酒狂歌,挥毫泼墨间尽显才子习气……也正因了这些前贤的往来,空灵岸在执拗而独特地展示它的冷峻和峭拔的同时,亦有了令我这样的庸人俗子所津津乐道的传说与往事,而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朽吧!”

    由是,我对郭亮以这样游刃的笔墨和腾空意象,让株洲活色生香的美文生出欢喜之情。我更知道:只要你去读,就无法忽略郭亮笔下那洋洋洒洒的《古诗词里的株洲》,那是他对株洲所作的文化贡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