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光宇
在21世纪的今天,你若想在一个城市的繁华地段看到儿时记忆中打人参米(爆米花)的场景,那就去滨江一村。常常在傍晚,于小区长滨路与卫生路交叉成十字路口的北端,流动摊点上,一炉燃烧的火焰之上,那个葫芦状卧式转动的黑咕隆咚的家伙什,瞬间可以带人穿越回童年。
滨江一村的嘹亮,始于其出身,在上个世纪株洲大桥尚未修建之前,河西属郊区,湘江西岸这一线叫园艺场,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营农场,在园艺场沿江自北向南分划的九个工区中,这地方属渡口工区。
河西“变形记”以株洲大桥1988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启幕,建桥、征收园艺场的土地房屋,随后布局建城市化的居民小区,滨江一村便是在这样的大规划中脱胎而出的。1992年开建,1994年建成,小区内有居住了30年的园艺场职工,此地不说是古木参天,但品种繁多,有年头的树木不少。一开春,你透过某扇窗望去,一树探头看蓝天白云的白玉兰晶亮绽放,分分钟刷亮你的眼睛;这边校园内红梽花开得如火如荼,热烈却又沉着。入夏,广玉兰的香气和瓷白的禅意,以小区行道树的风姿,令人拥大方而得怡然,桑葚、杨梅也于同时成熟,枝头招摇着,惹人馋涎,银杏换上一树翠绿的新衣,香樟、紫薇、桂花树都有不俗的表现。
滨江一村的嘹亮,立于其地理位置。这是个四通八达的小区,没有设严格意义的大门,朝长江南路的路口北角,纵向立有一块大石头,上书“滨江社区”四字,字为曾经担任过株洲市市长、市委书记的王汀明所题,相当于滨江一村的正门。从这儿进去,往东连滨江南路,南面通过滨江菜市场,抵达天元大桥。北面临另一小区并通到天伦东路,这是株洲大桥通车后,河西修建的最早的小区,是10层以下楼梯房居民区的代表。滨江一村居民楼无物业公司进驻,不设门禁,各类车辆自由进出,在划定的车位内停车,不用付停车费。居住的居民,每月向滨江社区付10元卫生费即可。
滨江一村的嘹亮,计于其楼房、公共设施、小区道路的布局,与现在一个楼盘若干期的建筑命名不同,其居民楼归集于四个园,分别为春园、香园、长园、留园。如是春香长留,显得更有诗情画意。
小区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小学、幼儿园、菜市场、供居民休闲娱乐的亭子、凉棚、小型广场都齐备。小区西东、北南纵横交叉的两条路,取有路名,长滨路与卫生路车来车往,好不热闹。
路边的超市、小商铺经营着各种营生,配锁修鞋、美容美发、制作窗帘、早餐点、米粉店、菜鸟驿站、菜店等,还有流动摊点,多卖食、用两样,各种吆喝声四起,童年时听过的收鸡毛鸭毛的声音,现在已升级为收冰箱、彩电等大宗废旧家电的电喇叭“录放版”,电喇叭里的吆喝声五花八门,各个方向都有,“老鼠闻到死光光”卖的是老鼠药;“翻新旧沙发”“装纱窗纱门”是上门提供服务;“大凉山丑苹果10元4斤”味道还真不赖;而“收古旧铜钱、纸币、钱币”的招引声,吸引的是收藏爱好者。当然,当广场舞的音乐响起时,各类吆喝声又呈偃旗息鼓之势,彼时,若有人在办公桌前办公,这些嘹亮的声响盘旋而过,也不用恼,尽可笑笑,谁叫古人早有“中隐隐于市”之说呢。
滨江一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曾是株洲河西最靓丽的小区,时光辗转,今天,滨江一村变成国家级老年人社区,小区的亭子、凉棚下,时常聚集着打牌的老人,让人感慨时事变迁,也提醒已经或即将进入老年的60后、70后,行行珍重,事事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