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 双向发力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 品

    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下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紧迫任务。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减负乃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需深刻领会中央及省委有关基层减负的指示要求,充分落实高位资源统筹机制,切实抓好基层减负的贯彻落实,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效能,确保“马不倦怠”“车不超载”。

    解决“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关键,在于化解基层政府资源有限性和任务无限性的困境,并通过“为马赋能”“为车减负”双向发力,为基层减负赋能。为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精准施策纠治顽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双向发力:

    一、“为车减负”方面突出实效

    规范管理与科学考核相结合,让考核有“力”更有“利”

    树立正确政绩观,破除形式主义。大力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问题,督促各级各部门从宗旨意识、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检视剖析,自查工作流程是否合规、决策是否贴合基层实际、考核指标是否科学、沟通交流是否充分,将关心关爱向村级层面拓展。特别是对村级事务具有管理指导职能的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认真分析所做决策和拟发文件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突出实效、着眼长远、规范管理。

    规范权责清单,厘清主体责任。针对上级部门向基层“甩包袱”“加担子”的现象,梳理乡镇(街道)的基本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建立规范的村干部权责清单和调整机制,厘清“权利单”“责任田”。对村级组织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事项,要同步下放相关资源;对专业性技术性强、村级组织无力承接的事项,要及时调整上收;未列入清单的事项不得向村干部摊派,坚决遏制“责任状”成为“避责单”“属地管理”一筐装等乱象,大力整治“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甩锅”的不作为现象,坚决防止上级部门以属地管理之名随意转嫁责任。理清县乡两级机构“一对多”“多对一”的责任分工,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渔船管控等重点领域及相关具体事项,逐项明确县乡两级谁为主、谁配合的主次关系,配套完善上级向乡镇(街道)交办事项的准入机制,严禁以属地管理名义擅自向基层“推活”。

    严格规范“督检考”,强化纵向协同。建立针对村级组织“督检考”的事项目录,目录之外的“督检考”事项一律不得在村级开展。优化考评体系,不搞以“材料、表格堆砌”为主的繁琐考核,减少或谨慎使用“一票否决”,不该由村级组织承担主要责任的,坚决不随意排名通报、随意追责问责。改进考核方式,规范考核、检查行为,严防搭车检查、搭车考核。改善督导方式,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多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既要督任务落实,更要指导工作开展,减少督查检查的频次、压减规模、缩小范围,切实减轻村干部迎检压力。同时推行以下评上,针对上级部门“降格落实”“悬空落实”的问题,建立“下评上”考核机制,对县乡共办事项的完成情况,部门主动与否、干得好坏,由乡镇(街道)进行考核评价,占部门考核一定权重,赋予基层更多“话语权”。还可针对乡镇(街道)对上级部门不敢真督真考的情况,探索建立“属地管理”监管员队伍,由县级“两代表一委员”及基层机关干部组成,监测收集上级部门向下摊派任务、转嫁责任等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甩锅推责”问题。

    纠治“指尖”负担,持续松绑减负。开展体检瘦身,清理整合减控“僵尸类”“空壳类”“功能重复类”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着力查处强行推广使用、滥用通报排名等方面的问题,切实为“指尖”松绑。对功能定位超出村级组织工作事项且对推动工作无实质性作用的信息化平台,坚决予以清理。对长期不用的“僵尸群”、任务已完成的临时群和阶段性工作群及时解散、注销,对功能重复、范围相近的工作群及时精简整合,不得要求村干部在各类网络工作群点到、打卡、即时响应,不得将其纳入对村级组织的考核内容。针对考核指标多、挂牌多、会议文件多等问题,推进精文简会和督考整合,严控市县部门发文数量、参会范围,切实减少基层无意义的开会、陪检查。

    二、“为马赋能”方面扩权赋能

    资源倾斜与容错机制相结合,让基层有“劲”更有“径”

    为小马赋能的途径在于健全保障机制,重点解决“权责不匹配”的问题,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村级组织倾斜,促进事与权相统一,有效解决基层权能不足的问题。

    强化人员保障和权力监督。一方面,建立“乡编村用”机制,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加大编制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力度,对情况复杂的城市社区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为农村自治组织选优配强“领头雁”,优化村(社区)“两委”人员结构,建强“三长”等基层治理队伍。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力度,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动态增长机制,逐步实现村“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强化专项经费保障,健全专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费随事转”要求,按规定拨付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在为基层扩权赋能的同时,防止基层滥用权力,从而增强基层政府资源的使用规范性。

    强化能力提升和容错纠错。经常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法律法规、村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等,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组织选拔并鼓励优秀村干部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在选育管用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推动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针对临时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对村干部开展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学习到位、要求掌握到位。同时,对于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充分予以理解支持和帮助,进一步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确保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到位,营造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

    强化激励引导。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适当提高“五方面人员”比选中村书记的占比,探索实行“满足一定年限且表现优异的村书记可解决事业编制身份”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破格提拔重用”等弹性制度。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任务,又要为其提供“桥”和“船”,进一步把权能落实下去,把各类政策和资源沉下去,把优秀干部派下去,让基层有“劲”更有“径”。

    强化关心关爱力度。对基层既要给担子也要给温暖,这就需要各项举措更接地气,能够精准匹配基层需求。持续加大对基层干部学习培训、身心健康方面的关心关爱力度,切莫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同时探索建立优秀村干部疗休养制度,加大表彰奖励、节日慰问等力度,将对村干部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为其安心干事、放心打拼创造更优条件。

    总之,治理“小马拉大车”,既要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取得治标的效果;更要有制度体系和办法,实现长治的治本效果。小治靠治,大治靠制,还是要建章立制,将治标过程中的良好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改变传统只有政府一家忙碌的工作格局,调动社会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真正将基层管理转变为基层治理。

    (作者单位:动力谷发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