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田间 看丰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王敏 孙威

    8月7日立秋时节,石峰区1300余亩早稻进入丰收期。

    田地里,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一簇簇稻穗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市、区农技专家和农机服务人员深入田间服务、指导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在井龙街道郭家塘村,60亩的早稻田金浪翻滚。脱粒的稻谷顺着收割机输送管道哗哗“流”进路旁等候的运粮车中,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车。

    54岁的村民郭永红,一边忙着将运输车倾倒的一堆堆稻谷铺开晾晒,一边用手搓捏稻子谷粒,脸上挂满笑容说:“颗粒饱满,几乎没有瘪的,亩产有800到1000斤。而且,我们还没有打过农药。”

    “一般的早稻亩产也就五六百斤,这里的产量为啥格外高?”记者问。

    “我也是头一年种。应该是品种好,还有土壤肥沃,政府部门也给了很多支持。”郭永红解释说。

    “头一回种?之前不种田吗?”记者疑惑地问道。

    “这一片都是属于轨道交通城项目范围内的拆迁地,村民于2015年就开始搬到城里了。”一旁的村干部解释说。

    郭永红也是拆迁户。他现在住在楼房里,之前也是在本地的工厂里上班。去年,他回到村里跟三个村民一起合作流转了60亩地,种植水稻。

    “城里上班不好吗?为啥还跑到农村种地?”

    “农村的空气好,生活舒畅。再说,现在种地也没以前那么劳累,从播种到丰收都是机械化。”郭永红说。

    郭家塘村党总支书记郭宇露介绍,眼前的60亩地,之前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村委会与国投集团合作,将这一片沉睡多年的闲置土地,进行改造和升级,再加上区里的农业专家支持,对农田进行科学化、标准化改造,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今,这里已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良田,各种时令果蔬、优质粮食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

    在云田镇,500亩早稻已经收割了一半。近年来,该镇在区农业局的支持下,积极抢抓农田建设黄金期,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曾经沟沟坎坎、零零碎碎的小田块变成了平整的大方块,将“粮田”变“良田”。

    云田镇种粮大户凌国胜种了六七十亩早稻,通过机械化作业,一天可收割40亩地。“去年我拿到了3.5万元的政策补贴。”他开心地说。

    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志峰表示,该区深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