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株洲活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通讯员/文欢欢

    世界地图上,株洲很小;物流世界里,株洲很重要。

    以株洲为圆点,一条条物流线路如同一条条放射线,四散开来、纵横交错,让深处祖国内陆的制造名城与世界紧紧相连。

    在出发与到达之间,株洲迎来又一份靓丽的物流“半年报”。

    一个个关键数据的起伏背后,是一幅幅产线轰鸣、烟火缭绕的株洲画卷,也是一曲曲生机盎然、货畅其流的株洲乐章。

    下降0.3个百分点

    0.3%的降幅,似乎微不足道。但放在全国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这个很小很小的百分比,却显得格外重要。

    在市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专班提供的“半年报”里,这个数字对应的指标是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其高低反映了物流行业的运作效率和成本,进而可以影响到企业利润以及地区发展。

    全社会物流成本,是一个物品流动的全周期概念,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的所有环节。公开资料显示,在商品的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高达90%。

    知株侠注意到,即使是在“制造业当家”的株洲,制造业物流也是很尴尬的环节,长期未能摘掉“偏高成本”的帽子。但换个角度来看,“偏高成本”对应着“更多利润”,这意味着,物流环节大有空间。

    近年来,国、省、市层面密切关注物流降本增效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2023年7月,我市开启服务企业“一降一升”行动,旨在以“100%”努力促进企业生产成本降低1%以上,利润提升1%以上。该行动明确了“五降五升”突破方向,全力以赴降低物流成本即为“五降”之一。

    当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较年初下降了0.16%。

    今年,我市出台《株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进一步明确攻坚目标:力争到202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2023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降至13.2%以下。具体到今年,目标是降至14%以下。

    上半年提前到位!今年一季度,我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4.1%,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二季度更进一步,比重降低为14%,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不要小看这个百分比。对照株洲实际来看,1个百分点对应40亿元的成本,0.3个百分点,意味着,可以节省十几亿元的成本开支。节省下来的成本,最终都会变成企业报表上实实在在的利润。

    这笔城市发展的大账,越算越值得。

    降低至90%以下

    “半年报”里,还有一个不太起眼却很关键的数据:公路货运占比。

    大家印象中,坐拥中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拥有100公里湘江干流的株洲,铁路货运、水路货运方式应该占据主流才对。

    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此前的一项调查,2022年,株洲货运总量为1.83亿吨,铁路运输仅占比3%,水运方式仅4.1%,其余92.9%的运输全靠着货车“哐当哐当”的跑,货运结构属于严重“偏科”状态。

    根据测算,公路运费约0.58元/吨公里,铁路运费约0.2元/吨公里,水运约0.02-0.03元/吨公里。从成本角度来看,水运最佳,铁路次之,公路最次。

    这是导致株洲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很显然,货运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提升水运、铁路占比,公路运量自然就会降下去,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去年12月,株洲直达上海水运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湘江与长江无缝衔接。从株洲港起运,货物可以直达上海,出口到世界各地。

    此后,株洲港迅速进入“忙碌状态”。上半年,株洲港铜塘湾港区实现“爆发式”增长,吞吐量同比增长700%,超过2023年全年总额。值得期待的是,株洲港还与萍钢和湘钢达成合作意向,进一步增长可期。

    距铜塘湾港区不远,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正抓紧建设。5月30日,随着列车鸣笛声响起,一列满载北汽汽车的列车从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出发,宣告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项目(一期)正式运营。

    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分3期建设。其中,新建的1.8公里进港铁路连接线,将连接株洲北站到株洲港铜塘湾港区“最后一公里”,推动株洲真正实现铁水联运。

    在株洲,没有一滴汗水,会被辜负。

    今年刚过半,货运结构变化开始显现:随着铁路、水路运量占比的提升,公路货运占比降至89.6%,为近年来首次降低至90%以下。

    当前,我市正在以长株潭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三一智慧钢铁城铁路专线、株洲北至喻家坪走行线及货运站改造项目、株洲港铜塘湾港区白祁庙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

    深度挖掘多式联运潜力,株洲正在重塑物流优势。

    同比增长40.5%

    说到株洲乃至湖南物流业,怎么都绕不开这对“黄金搭档”——B保中心+湘粤非班列。

    B保中心,全称是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是继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之后,全省第二个、株洲首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湘粤非班列,即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以株洲为主集结中心,是我省向南出海、运量最大、耗时最短的对外开放出海大通道。

    从株洲出发,到株洲集散。一个中心,满足了企业就近物流配送需求;一趟班列,将内陆与港口无缝衔接,让内陆地区走向开放前沿。

    “说走就走”“说来就来”,株洲、湖南与世界变得更“触手可及”。

    今年3月,B保中心与时代电动达成合作,首批25辆新能源汽车通过B保中心集货出口,价值约600万元,预计全年将有各型车辆200台通过B保中心出口,预计实现进出口额约6000万元。

    6月20日,一趟满载货物的“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从株洲中车物流园开出,行至广州南沙港后,经海运运往非洲。这是自2021年湘粤非国际班列开行以来的第1000趟。

    上半年,这对“黄金搭档”倾力贡献,为“半年报”增添了又一组耀眼的数据:B保中心进出口额5.11亿元,全国排名35位,进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0.5%。湘粤非发出铁海联运班列255列。

    当前,株洲正全力推动这对“黄金搭档”的高效联动。进出口数据可以佐证:上半年,全市进出口额118.67亿元,同比增长38.98%,增幅全省第三,其中出口92.17亿元,增幅达60.41%,位居全省第二。

    日益高效的物流通道,已成为补齐外贸短板的重要助力。

    “流动株洲”还有更大抱负。当前,我市正在探索与怀化等地建立陆海新通道共建共享战略合作,拓展湘江-长江水运航线和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覆盖面。

    同时,计划开通洋山港“一港通”,申请与中欧班列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同江等海关数据互联互通。

    立足长远,干在当下。在物流线路重新勾勒的“株洲版图”里,交通区位优势正转化为物流成本优势,助力更多“株洲制造”勇闯天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