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乡村振兴车间工作。记者/刘毅 摄(资料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李艳 杨锦坤 金卓煜
2个新引进项目建成投产,3个项目加速推进,温州、长沙等地商会前来考察,2个乡村振兴车间扩建在望……今年上半年,茶陵县虎踞镇好消息频频传来,让镇干部直呼党建“藤蔓”结出了“金瓜”。
该镇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地瓜理论”,坚持用“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致富链”和“振兴链”,不断培育强壮的党建“根蔓”,吸引社会资源的“养分”,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结出了一大批“金瓜”,推动形成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良好局面。
党建强“根”育“金瓜”
在虎踞镇三达村的一个加工车间里,80多位工人在两条生产线上忙碌着,组装、电焊、检测……一块块零件被快速加工成电子秤。这是该村去年依托自建乡村振兴车间引进的湖南省光宇顺电测科技有限公司分厂项目。
项目的引进,是虎踞镇党建和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三达村是虎踞镇最大的合并村,人口超4000人,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人心不齐是发展最大难题。2022年,在镇党委引导下,村支两委和60多位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全村拧成一股绳,决心谋发展。同年,村里成立了三达村兴联劳务公司,充分盘活闲置资产,投资新建乡村振兴车间,好项目随之而来。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虎踞还有很多。
乔下、高水等村以集体土地入股,与镇内“茶陵三宝”加工企业达成供销合作,吸引更多村民种植大蒜。今年,虎踞镇还借此契机为乔下村成功申报50万元中央扶持村级经济发展资金,发展大蒜种植业。
五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整村1600余亩农田,聚零为整,整体招标流转给种粮大户,形成了“合作社+大户+一般农户”的水稻种植整村推进新模式。
……
近年来,该镇以“地瓜理论”为牵引,以镇党委为“根”,基层党组织为“蔓”,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出了一大批“金瓜”。
“瓜”落归乡助振兴
“地瓜理论”的精髓在于“藤蔓”再长,终将瓜落故乡。
6月29日,黄坪村上合组一块空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忙碌穿梭,平整土地,准备承接上海若嘉刀具生产线项目。
说起项目的由来,村党总支书记龙金元感慨,项目是镇党委书记“走”出来的。今年2月18日,虎踞镇党委书记李慧勤走进黄坪村返乡企业家黎建新家中拉家常。茶水一杯杯地续,感情越聊越深。在茶座边,这个6000万的投资项目就谈下来了。
最浓是乡音,难忘桑梓情。去年,虎踞镇开启了党员干部新春大走访行动,邀请大批能人返乡创业。不仅如此,一大批虎踞老乡在镇党委的动员下,利用自身人脉积极投身招商引资行列。
7月30日,在峰仙村村主道边,记者看到连片银白色大棚内整齐摆放着成堆的菌棒。一旁的食用菌制种车间内,近100名工人忙着赶制菌棒。
这是虎踞镇今年新引进的茶陵县耳旺黑木耳规模化生产加工项目,首批菌棒将在15天后“下田”,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
该项目的引进,得益于虎踞老乡推介。今年初,茶陵县制定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3倍增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虎踞镇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在年初乡镇党员大走访行动中,多位老乡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成功引进总投资超8000万元的食用菌项目。
去年,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虎踞镇引进并建成项目3个,合同签约资金1.5亿元。今年5月前,该镇签约引进项目5个,合同签约资金超3亿元。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为虎踞镇经济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瓜”甜富民又兴村
整洁的小院,菜园里小白菜、青葱、香菜,长势良好。屋里灯光雪亮,床单、沙发套干净,看不出这是曾经贫困户的家。虎踞镇三达村,40多岁的陈容爱快人快语,很难想象她曾经沉默寡言的模样。
她的母亲身体残疾,且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卧病在床,每年花费不少医药费。为了照顾父母,她与丈夫结婚后一直留在家中从事农活。2023年10月,村里乡村振兴车间招聘,她成功入职。经过培训和钻研,她成为电焊能手,上岗后每月工资近5000元。
党建“藤”上结出的“瓜”,真正“甜”进了百姓心里。好“瓜”不仅“甜”生活,还改变着百姓精气神。
两年来,茶陵县农业农村局干部陈文艳驻扎在乔下村开展紫皮大蒜复壮提纯项目,村民们的变化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乔下村党支部曾经软弱涣散,产业不旺,村民种蒜粗放管理。农闲时刻,村民不是晃荡就是打牌。如今,虎踞大力发展“茶陵三宝”产业,乔下村成为试点,村支两委干部引导村民种大蒜,一些不好的习惯慢慢消失了。
“现在村里很少看见有人打牌,每次进村,不少村民向我咨询种蒜知识。”陈文艳说,这两年,乔下村产业旺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村庄充满了生机。
如今在虎踞,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党组织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正在相互促进,基层治理向好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