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时代的奇葩案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编者按

    今年暑期档电影非常丰富,热度不比40度高温低。《默杀》《传说》《云边有个小卖部》《神偷奶爸4》《海关战线》等都有可看度,但在众片云集中,《抓娃娃》最火,一上映便赢得超高票房,而且连续多日持续走高。截至25日,《抓娃娃》票房已达18.7亿元。为什么该片这么火?也许得益于沈腾和马丽的黄金组合号召力巨大,但也不乏别的因素。本期411沙龙我们邀请了几位观众针对这部时下最火电影展开对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主持人:罗玉珍

    暑期档众片云集

    《抓娃娃》凭什么爆火?

    玉珍:大家谈谈《抓娃娃》这部电影,为什么票房可以这么高?看完有什么感觉?优缺点都畅所欲言。

    朱洁:这部电影虽然以喜剧为外壳,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方式都极夸张,但是我认为它其实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抓娃娃,其实就是抓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

    李卉:他俩的票房号召力强大,片子的笑点设计也比较集中、巧妙,观影过程比较轻松,但是我觉得片子对教育方法的讨论和反思并不深刻,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作为“苦难教育”的受害者(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可能是为了对冲我爸的溺爱,一度很喜欢营造那种“家庭条件不好,你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捡垃圾”的紧张氛围),我想说,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伤害是终生的,比如我一直会非常容易紧张,很难获得松弛感。

    朱洁:看,你和马继业共鸣了。

    李瑞芃(毕业生):我看完觉得有点不接受,不接受那种父母的方式。孩子的路是自己走的,家长可以指明方向,可以给予帮助,但不能掌控孩子的人生。

    赖德发(电力职工):我没有能力像《抓娃娃》的马老板那样给孩子安排好人生,偷偷提供最好的条件。抓是要抓,抓成绩我也不太行,这个靠老师和他自己,但也没必要给太大压力,我的孩子将来可以养活自己就可以,但是也要学会很多人情世故,待人接物这些能力,但不去强迫他们,因为强迫出来的孩子不好,容易叛逆。

    黄清卫(警察):据说这部电影有100处笑点,可见制作团队用心良苦。我觉得它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富人子女教育与平民子女教育的问题。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问题。三是在子女教育中家长强权式教育问题。

    何香(教师):这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我们有时候也思考过,因为也涉及到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去看看是值得的。

    温琳:《抓娃娃》能火,一方面是因为沈腾和马丽这对黄金组合;一方面也满足了大家对于富豪教育小孩的另类窥私,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揭示了当下家长“鸡娃”的现实,这个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这部电影用喜剧表现出来。富豪有富豪“鸡娃”的方式,普通人有普通人“鸡娃“的办法。

    章文(文艺青年):让拍电影的不考虑票房也不现实,人要生存,要吃饭的,做艺术也要资金的。其实只要作品质量还可以就行,虽然这些年好像越来越严重地体现出“票房越高质量越差,好电影没人看”的情况,但也有很多票房和影片质量都高的作品。这部算不上。

    温琳:其实当下中国电影票房有一个趋势,大部分有好票房的电影,都契合当下社会的重要话题,单一的娱乐和画面感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看电影的需求,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衰弱的重要原因。大家看最近高票房的现实题材电影,尤其是那些营销度高的,《孤注一掷》说的是网络诈骗和赌博,《消失的她》说的是男女关系,《八角笼中》说的是底层人的奋斗……电影契合现实话题,感觉会成为以后中国电影的一大趋势。

    何香:是的,所以火也在情理和预料之中,因为契合现实话题,现在几乎家家都在“鸡娃”,人人望子成龙,都在卷。有剧情,有笑点,有反差,挨着社会热点,接地气,就成了。

    朱洁:编剧会赚钱,赚钱要剑走偏锋,要打破审美疲劳。好比有很多穷人装大款的故事,比如西虹市首富,但土豪装穷人的倒是新鲜。有新意的也有话题,也抢眼球。有点类似我们新闻眼的意思。

    玉珍:这部电影像是“鸡娃”时代的奇葩案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鸡娃”的方式,老马家算是奇葩一朵。但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太严肃太文艺的东西很难看下去,电影是想寓教于乐,让人在笑中得到启发。不十分成功,不过也让人意识到了一些问题。至于审美的高级、思想的深刻、超高的票房,这几个很难兼具。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朱洁:我老大和同学去看的。我问他看出了什么感悟,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那只自由的鸽子。

    玉珍:说到了点子上,这是个很好的启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出来。大人有种给孩子安排人生的想法,甚至当成乐趣,一方面是爱,但也是怕他们不如自己所愿。

    章文:能让人看到现实,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作用,这部电影其实也有点讽刺的意味。

    朱洁:票房高一是演员有号召力,但更多是因为现实主义的内核,让人有些思考。

    玉珍:人出生时其实就存在不公平了,这决定了处于低位的人要通过争取与拼搏来获得成功。老马搞笑在好不容易出头翻身了有钱了还要让后代受苦,说明一个人遭受的东西真的会在未来人生中绑架他的灵魂,他简直是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朱洁:演马继业的演员史彭元,年纪轻轻不到二十岁,但眼神早熟,是天赋型选手,我觉得比老演员都表现得出彩。他的表演是区别于其他角色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非常能说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假奶奶假死的那场戏,我真是又哭又笑。包括后面他看到真相的那场戏,他把那种从愤怒绝望到恍然大悟的转变都演得很好,片中的伤悲都来自他的传递。被他圈粉。

    玉珍:他很有气质,尤其眼神有戏,难得。《年少日记》和《楚门的世界》看过吗?两者可对比。

    朱洁:金·凯利演的吧。很多人说这部算低配版《楚门的世界》。编剧肯定有所借鉴或受它启发。

    玉珍:模式上相似,品质却完全不同。我觉得《抓娃娃》最好的地方就是搞笑,其他地方都是皮毛,尤其结尾非常稀烂,为了圆满而圆满。

    温琳:用轻松的方式关注现实,是他们的风格。

    章文:也许是要将一个很严肃的现实问题给幽默化、娱乐化,教育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玉珍:你要知道你提到的几个问题都太大了,也太复杂了,要深入去谈很难,何况有些问题不好谈。《年少日记》采用的是从头到脚的严峻方式去呈现孩子的内心,呈现家长另一个极端的冷漠的“抓娃娃”方式,它的好在于对悲剧的追问,对一切错误的逼视与不妥协。它要求人必须直面内心,从这点上来讲,它是真诚和尖锐的,也表达对孩子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抓娃娃》是另一个风格,像是一阵嬉皮笑脸的风。

    朱洁:我觉得这两年内地电影好平常,没有突破正常线以上的杰作,一天到晚闹腾腾的,我倒觉得近年的港片好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而且拍得还很认真。

    何香:好的电影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品质、气息、文化、审美、价值观,甚至演员自身传递的气质与氛围,无形中是一种对美和人性的教育。

    “鸡娃”时代

    怎么“抓娃娃”才好?

    玉珍:看完《抓娃娃》,你们觉得为人父母得怎么抓娃娃呢?我没当过妈,先听你们说。

    章文:见仁见智吧,得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这部电影中老马为了自己的想法自作主张不让孩子学体育就很残忍,孩子的天赋与爱好是需要保护的。

    玉珍: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确实很重要,影响人一辈子,看到小马最后跑步的时候不忘捡瓶子,我真的哭笑不得。

    张楷丽(幼师):我觉得孩子开心最重要,哪怕认真学习,也要有好的心情,会自觉去学习,去做事。其次他们要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一个特别喜欢做的事情,这个爱好能让他们自信,会花时间去钻研,能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玉珍:老马那种男孩子要吃苦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武断了,有些孩子适合吃苦,有些孩子不适合。他非常草率地操控一个大活人的命运,简直是思想落后又自大,把自己儿子当个产品去实验,简直是可怕,这么操作,孩子肯定会有阴影。

    零由(摄影爱好者):世上的父母千千万,我孩子的同学家长有些就特别卷孩子,我不知道对错,因为懒孩子需要引导和勤奋,有些孩子就脆弱,不能给太大压力,《抓娃娃》让我看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面,我觉得孩子的身心教育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自杀和不快乐的孩子很多,能不能成功这很难说,不能让他们碌碌无为还不快乐。

    朱洁: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娃娃还是要抓的,但具体的情况可能还是需要根据娃娃的个性、能力分别对待。当然还要考虑各自家庭的经济实力。但前提还是父母不要给他们一个设定,生命是多样的,帮助他找到他的优势、他的火花,可能更加重要。他能通过自己努力,养活自己,开心、健康且有目标,就能成为幸福的人。

    (注:本期对话人物未标注职业的均为株洲日报社编辑、记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