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我唱给你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汪 波

    女儿今年14岁,进入了青春期,叛逆的情绪总在不经意间流露。跟她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句没说好,她就要“炸毛”。

    爷爷奶奶深受其苦,频频感叹心脏受不了。她一回来,原本和谐的家庭氛围立马降温,人人“噤若寒蝉”,都想躲着她。我望着她也很头疼:骂她吧,她比你还有理;打她吧,不知打哪儿好;不管她,又担心她我行我素,更加肆无忌惮。

    我骨子里也是个急性子,平时表现得很淡然,真上火时,脾气就变得格外暴躁。女儿的性格多少随我,就算为了自己的血压和父女亲情考虑,我也要设法改变这种现状。

    在“屡败屡战”精神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唱歌是最不被她反感的方式。虽然难度很大,要把所有的话放在歌里,无形中增加了投入的时间和沟通的麻烦,而且像我这种自诩有点文化的人,还总想着合辙押韵,更要多费一番脑筋。可有难度总比不沟通、负沟通强,毕竟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管什么样的话,能够和着旋律,心平气和地唱出来,就不会那么咄咄逼人,也不再有父亲与生俱来的威压。即便气性再大,通过歌曲总能委婉转圜,她的回应也往往是积极正面的,不再沉默以对,甚至反唇相讥。

    当然,真唱起来,也是有讲究的。这中间,有原文引用的,如《幸福快车》:你看你不开心、不快乐还皱起眉头,你对我诉说着遇上了难解决的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中谁都会难免出错,别泄气和我一起开开这辆幸福的快车。这是看她闷闷不乐,想跟她聊聊心事,缓解学习压力时唱的。有部分改编的,如《乌兰巴托的夜》:穿过云层的太阳,升起来了,我用歌声告诉你,你要迟到,起床后要穿衣,要刷牙、要洗脸,别装听不到。这是看她睡懒觉,怕她上学迟到的催促。还有全新创作的,参考《想把我唱给你听》:你作业写完了吗?写完就可以打球了,好好休息一下眼睛,劳逸结合才能身心健康。这是希望她积极锻炼身体,多做户外运动时的劝说。

    一路坚持下来,我从刚开始的难受、别扭、半天憋不出一句、唱到一半“断电”,到慢慢适应、喜欢,其中的曲折磨合,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说有什么心得,那首先就得掌握足够多的曲目。因为我不光要唱,还要唱得与时俱进,从《可能》《消愁》《向云端》,到《慢慢》《画你》《科目三》,什么流行就得学什么,不然,她又觉得我太老土、太落伍,根本没耐心听下去。其次,要唱得好听,除了熟悉歌曲本身的节奏、曲调、情感,还要学习练声、换气和音准,这样才能吸引她的兴趣。最重要的自然是遇事后的临场发挥、现场攒活儿的能力,这一靠脸皮厚、不怕失败丢人,二靠广泛涉猎、日常积累。记得我小时候,一位叫张帝的歌手,他在舞台上对观众的任何提问都能即兴编歌,唱起来既平实亲切,又机智幽默,因此,被冠以“急智歌王”的雅号,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走上他的道路。

    唱得多了,我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这种沟通形式,与其说是在教育女儿,交流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修行。唱的是宽慰和鼓励,更是修养和心声。难怪古人热衷于诗歌唱和、以文会友,他们把对俗世的困惑和思考,融进了或激昂或恬淡的诗词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对李白的欣赏与规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展现给白居易的豁达和乐观。近一些的,则是毛主席当年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用坦诚平和的语气,将对柳先生的开导、爱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也许是为了追求简洁和效率,我们曾一度淡忘了这么风雅、有趣的活动,想来大为可惜。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民族自信的增强,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成为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理性回归,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我”唱给全世界听。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