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把引才的思路扩展到了更大的产学研人脉之上。】
为了引进智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株洲,各种引才引智活动纷至沓来。如7月中旬,在株洲举办的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大会上,校企频频迸出“新火花”。
与此同时,株洲的人才“朋友圈”也在急速扩张,先后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华中科大等院校深入合作。今年上半年,70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已落地株洲。
做好科创转化,校企合作很关键。株洲可否更进一步,为确有需求的企业招来一批“科技副总”呢?
所谓“科技副总”,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高管。他们的工作就两字:破壁。打破校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壁垒,把企业需求带回去,让高校成果引进来。
这一风潮,目前已经在全国涌动。北京、河南、安徽、山东等地,都在借“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副总”是一场双向奔赴。政府部门要去企业收集需求,缺啥补啥,不缺不强求,未来有需求时随时“上车”;同时,高校发动科技人才报名,不仅要亮出专长,更要晒出自己的朋友圈……此外,有关部门还要效仿企业建立KPI体系,给所有的“科技副总”一个效果量化、相对宽松的目标。
对于株洲这个工业城市而言,这样的“科技副总”应该配、不嫌少、赶紧来,且不一定一个企业专用一个“科技副总”,更可以让“科技副总”们变成“智囊团”,从双向奔赴变成多向奔赴。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真正明白企业急难愁盼,哪个企业有痛点,一起聚力去打通。自己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发朋友圈在线等,急!
结果,看似企业只来了一个专家教授,实则收获了整个“双一流”朋友圈……
好处在哪?跳出过去专家库模式,跳出针对性柔性引才的打法,把引才的思路扩展到了更大的产学研人脉之上。
“科技副总”,株洲可以有,先下手为“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