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中洲之名,因攸溪流入到今中洲村的沂江、竹山下、车田的地方时,拐了个“几”字型大弯,河水迂回,泥沙沉积,形成一处沙洲,而这沙洲又处在山脉和河流的中间,所以叫中洲。介于中洲在县之东、又是第十一保之东,因而有人也称作“东洲”。
中洲是攸县柏市镇南边的一个自然村,距镇中心3公里,辖龙头江、车田、竹山下、下屋、上屋、角上、柴家铺、柘木桥8个村民小组。元朝属攸邑东江乡杜口里,明朝属东江乡四十六都,清朝属东江乡宝都第十一保,辖垅下磨刀石社(龙头江)、杨林湾社(车田)、高阳社(竹山下)、沂江社(下屋、上屋)、魔猴猩猩社(角上、柴家铺)。1950年属温水乡,1956年为柏树下乡中洲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至1983年称中洲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中洲村。
中洲两岸高山巍巍,中部开阔,攸水弯弯曲曲迂回其中。境内有8座大桥,能通汽车,其中柴家铺、圣仙庵、竹山下、沂江4座大桥都是3拱以上的石墩桥,现在是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由于攸水中洲段水流量大而平缓,中洲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因地制宜,于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480千瓦的中洲水力发电站,极大方便了中洲村的百姓用电。晴日拂晓时分,站在龙头江桥上,看见如白云一样的晨雾从凤岭脚下往龙头江铺天盖地般地涌来,覆盖着整条江心与两岸,那情景让人如入仙境,分外壮观。有江的地方就形成了滩潭,滩潭之存,鱼虾龟鳖繁衍,派生出丰富的鱼类自然资源,民众垂钓撒网,设绹搬罾,多了一道生存手段,也多了一分生活情趣。同治版《攸县志》称:“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聪慧好文。溪回浦静,故其民柔顺好礼。”意为水性育人性,水情润人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清幽的攸水从江西的功德山源头出发,经鸟石岭进入攸县柏市的石桥,在凤塔与另一源头泉塘水汇合后折向西北,经柏市向西,过中洲、吉林桥、黄丰桥、乌井冲、昭村至官田,攸水养育了中洲村沂江至龙头江两岸勤劳智慧的人民。
1985年至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中洲的车田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居遗址、大虎形山商周群居遗址,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据1985年以来攸县柏市镇地下文物普查,此地陆续发现有大型汉墓群、汉“五铢”圆形方孔钱模具、上岭街遗址等,这表明今柏市镇中洲村一带,汉以前便有较大的群居村邑或城邑。根据当时楚拓南疆,每灭一侯国,必置郡县,以及战国时“城”“县”不分的惯例,今攸县柏市镇中洲村一带极有可能是楚国在楚庄王时设置的攸舆县县治驻地。旧志(明以前的县志)载:“攸县古县城在县东攸水南岸”,同治版《攸县志》载:“故城应在极东”。攸县学有所长的文史专家谭特立、湖南工大教授彭雪开,分别对此作初步考证,不约而同地认定:攸县最古县城在柏市镇区至凤塔、库前、中洲、石桥一带。主要论据论点是:(1)这一带处于旧起所言的攸水上游“县东攸水南岩”。(2)置县前期攸县疆域涵盖江西安福、莲花大部、萍乡部分地区,柏市正处于其中心。(3)大量文物证据证明这里是攸輿侯国中心。在柏市镇石桥村封侯山麓的上岭街,文物普查时发现,地表下深1米处有500米长的文化层地带,且墙址依然;在下茶、虎形山、柏市发现商代、西周、西汉三个古居落遗址;在杨林、胡家里发现几个大型汉墓群;在库前挖得汉宣帝的“五铢”钱模具一套(侯国才有权铸钱)。(4)唐《元和郡县志》衡州攸县条目载“下西南至州时,陆路345里”,这里指的是古县治。同治版《攸县志》载“今县治……距衡200里不足……东至人都凤岭分水坳(柏市镇区)140里”,这正好折算出柏市镇中洲一带是最古县治所在。
中洲还有个有名的所在,名唤刘氏宗祠。刘氏宗祠原为一个古建筑,是中洲刘氏基祖、明经进士刘瑞一于元末明初择址银潭湾簰形创建,雍正初年(1726)被洪水冲毁,1773年迁建于竹山下老屋这地方。2006年刘氏嗣孙又择址在车田三建其宗祠。新祠仿古而建,三门两进,前竖牌坊,旁连厢房,背托青山,迂回绿水,宽敞轩昂,庄严肃穆。
新建刘氏宗祠的地方叫车田,因为旧时这里有许多人力水车和筒车而得名。那时农田灌溉水源不足,遇到久旱不雨,人们就靠水车和筒车提水灌溉,那时还是当地的特色风景。那一排排筒车,更是农家的一种奇趣,它日夜不息,舀水灌溉,咿咿呀呀的鸣唱,就是民众最甜的丰收曲,也是乡村特有的风景线。
中洲村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叫沂江。传说,以前蛟龙发威,一夜之中把原在稻田中间的“漕里”河流改道,拧到山脚下,冲垮了刘氏和陈氏的许多房屋和祠堂。于是,人们认为:蛟龙把河流从“漕里”拧到了山脚下,所以把这段河流叫作沂(拧)江。但是,在普通话里,“沂”字只读“yi”音,却不读“ning”音。
据攸县志书记载:中洲,曾经是攸县的一个炼铁基地,最早办有私营炼铁厂,厂址在芭蕉岭,厂号为恒泰昌。到清光绪年间,恒泰昌铁厂是全县48家炼铁厂之一,民国30年(1941年)又被国民政府核准登记为全县25家铁厂之一。1952年,厂址从芭蕉岭迁往中洲,更名为裕农铁厂,由生产攸饼铁改为生产铸造铁。1956年3月改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大跃进”归属攸县人民铁厂,年产生铁1870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办。
改革开放后,中洲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中洲村石等下煤矿的年产值就达到2000万元,凭借着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洲村经济指标数值在当时柏市镇辖区内的各个村遥遥领先。2007年,中洲完成村示范小区建设,统一规划,房屋设计、风格、色彩都整齐划一,让人好像进入了城市精心设计的小区内。
中洲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村里在2008年就成立了农家书屋,这一创举领攸县文化风气之先。村里一位叫刘巫祥的古稀老人,主动承担管理农家书屋的职责,这一管理就是十年之久,而且每年只有600元的工资,但可敬的老人毫无怨言。为了更好地吸引村民来看书,刘巫祥在农家书屋里开设了一个小讲堂,时常召集村民来这里听课,讲授一些养殖技巧以及老年疾病的防治,他还自费买来了毛笔、墨水,和其他老人一起练练书法,陶冶情操。久而久之来书屋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巫祥也会借机根据不同的人来推荐不同的书。村里读书蔚然成风,村民们也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告诫子女奋发图强,以考上高等学府为荣。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中洲村人才辈出,从这个小山村走出了医学博士、部队军官、高中校长、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才俊。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相信,中洲——曾经的攸县县治驻地必会焕发青春的生机和活力,以行稳致远的姿态行进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