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不忘嘱托,踔厉奋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道路上,株洲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标尺,持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4%,比全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高7.5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和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同比“双提升”。

    步履坚实足音铿锵。株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经验做法获得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改革网、湖南日报等媒体推介,全省“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现场会在株洲召开。

    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最近身体怎么样了?家里缺啥就跟我们讲。”7月3日,渌口区朱亭镇双江村驻村队长谢建文和村干部来到监测户刘利华家,对老人嘘寒问暖。

    刘利华是双江村子塘组人,年逾七十却遭遇老年丧子,老伴患有疾病,家里还有三个孙子,一家的重担压在她和儿媳的身上。村里帮她家6口人申请了低保,为两个孩子申请了教育助学补助,还给她就近安排了一份贴补家用的活。此外,她家每年还可获得1200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

    “有了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我们家终于挺过来了。”刘利华感激地说。

    “为守住不返贫底线,双江村认真做实做细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制定到户到人帮扶措施。”谢建文介绍,每个月,村支委和驻村工作队都上门走访困难户,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优先安排到村集体经济产业中务工。

    2023年,株洲有166个脱贫村,72个省级巩固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脱贫户4.82万户、15.95万人,监测户5642户、14838人。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我市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成果的“首要任务”,通过健全机制、创新办法、精准帮扶,探索出一条精准防贫的路子。

    监测对象“找得准”——通过“一季一排查、一月一走访”,拉网式动态排查农户73.29万户、282.3万人,动态识别监测对象5642户、14838人,确保了各类群体应纳尽纳。

    工作责任“落得实”——选优配强市县两级工作队346支,驻村干部948名;组建5个市派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推动帮扶资源共享、帮扶力量统筹、帮扶工作互鉴,有力提升帮扶工作实效。驻村和结对干部累计为群众办理实事5700余件。

    帮扶成效“效果好”——因人因户分类施策,精准跟进帮扶措施,确保监测对象应扶尽扶,已消除风险2842户7476人。其中,茶陵县开展“双结双促”结对帮扶模式,推行“领导干部+爱心企业”与未消除风险监测户结对,“后盾单位+爱心企业”与村结对,共帮助解决重点人员实际困难3200余人次,稳定消除58户、154人返贫风险。

    产业就业“两轮”驱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

    产业是致富的根本。我市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引导支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短平快种养业和庭院经济,全市参与庭院经济发展的农户近1.4万户;积极扶持县域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达23亿元;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采取多种联结模式,让脱贫户和监测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炎陵县垄溪乡仙坪村,郁郁葱葱的桃林里,果压枝头,散发出香甜的气息,村民们穿梭其中,忙而有序。

    仙坪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1100余人,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6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黄桃、新世纪梨、猕猴桃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全村黄桃种植面积2000余亩,新世纪梨200余亩、猕猴桃150余亩,年产值70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以上。”仙坪村党总支书记刘成仁介绍。

    打造“一县一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保障。

    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9.6万亩,带动1.4万名脱贫人口稳步增收。

    茶陵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65万亩,年总产值约为4亿元,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醴陵市分片区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基地,推广集中连片和个体特色产业帮扶,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

    ……

    为乡村产业注入“活水”,2023年我市争取中央、省级有效衔接资金4.5亿元,60%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炎陵县、渌口区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园、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茶陵县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发放1.66亿元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和监测户发展产业;申报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49个、争取扶持资金4350万元。

    为农民增收引入“财水”,充分发挥制造名城的优势,千方百计稳就业,加大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5747个;设立就业帮扶车间198家,吸纳了1.81万名劳动力就业;全市脱贫人口务工人数7.28万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023年发放一次性务工交通补贴520余万元。

    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915元,其中产业就业性收入达14395元,占比85.1%,较上年提高2082元。

    筑牢民生保障线——让每个家庭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教育、医疗、住房,是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民生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我市全力打赢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得起学、上好学——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保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2023年为350多名学生送教上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77万人次、9960余万元。

    让每一位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推进健康帮扶,2023年资助医保参保人员15.91万人、3460余万元,医疗救助6.95万人次、8170余万元,四类慢性疾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100%,设置村卫生室1654个。

    从每个村组、每个家庭、每位村民入手,以“建设幸福株洲”为目标,株洲全力打造安心宜居的硬环境,同时营造好诗意栖居的软环境:

    “忧居”变“优居”——加强农村危房改造,2023年共排查鉴定房屋3300余户,整治C、D级房屋2900多户,改造新增483户;

    “旱地”流“甘霖”——加强农村供水保障,2023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78个、投入资金690多万元。比如渌口区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在古岳峰镇村民集中区域、交通中心位置建设25处集中供水站,打造“不动的送水车”,其做法在全省推广。

    “忧心”转“顺心”——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2023年新增农村低保人口9414人,农村低保标准平均达6263元/年,为省定指导标准的1.25倍。

    这一切,旨在兜住“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民生底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