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威
7月19日,响田大桥正式全线通车。
上午7时41分,第一辆“过客”由西往东驶上南幅桥面,缓缓经过新响田大桥。随后,车流像往日一样多,但是,响田大桥再也不见往日那般拥堵。
“以前,早晚各堵一次,刮擦意外更是常事。”这是不少市民对老响田大桥的集体记忆,三言两语,既有抱怨,也侧面说明响田大桥之重要。
响田大桥串联城区中环大道,往北直通长沙,是株洲路网乃至长株潭交通融城的关键节点。长久以来,车多桥窄的局面让这里成为我市中环大道上的最后一个“瓶颈”。
解决拥堵交通现状,提升片区通行效率,拓宽产业融城之路,多重现实需求叠加,“升级”响田大桥已迫在眉睫。
变化从2022年开始。
那年5月,响田东路上悄然立起一个工程项目门楼,一旁项目简介上印着两年后的新响田大桥效果图。至此,大家对响田大桥的集体记忆有了新的锚点。
同年7月,响田大桥东头连接线处,划出一块宽不足三十米,长不过百米的空地,这里就是新响田大桥箱梁生产基地。不久,近百人的施工队和各类大型设备也“住”了进来。
不少市民有过疑问,响田路本就拥堵,为何制梁场还要选址于此?其实,这是不得已的方案。
从响田大桥所处位置看,西有陡坡,东接立交,再加上建桥用的箱梁长则50米,短有40米,运输腾挪不便不说,动辄上百吨的重量也是两头桥梁不可承受之“轻”。根据设计,新桥体全长333.5米,将用到这样的“大件”99片。
作业空间小,施工难度大,交付工期紧……种种困难,为该项目一开始就写下了攻坚的注脚。
“环视全湖南省,新响田大桥的‘体格’并不算大,但其施工难度却极其罕见。”一位参与施工的技术专家曾这样评价。
施工到底有多难?先看一条记录:2023年1月6日,响田大桥东端,首根立柱完工,桩基深40米……
由于新响田大桥建设主体处在断层破碎带上,地质情况不佳,打桩中常会挖到溶洞或松散土质,桩基要稳,必须更深。地下40米,这个深度已超过大多数100米高层桩基的数值,然而这还不是26根桩基最深的纪录。其中,3-1#桩基深达66米。
看完地下,再看地上。
响田大桥上跨京广、沪昆铁路、北站各站线及各专用线,桥下有21条股道,发车频密时,四五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经过。
要在这般密集、重要的枢纽上打桩建桥,等同于在南北铁路大动脉上“做手术”。容不得半点差错!
今年3月15日,响田大桥拓宽改造工程进入倒数第二跨箱梁架设。一片42米的箱梁,58分钟就完成厘米级的对接。箱梁之下15米,就是全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京广、沪昆等客运正线。
“不管是桩基还是盖梁,所有环节,不能对铁路运行造成影响。每天的施工时间,也只能根据铁路运行情况来定,每天可能最多也就是1小时左右,有时甚至连续几日没有施工的窗口期。”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工程共经历200多个施工天窗,其中最短的一次只有40分钟可以施工。
5月20日,在这个甜蜜的日子里,新响田大桥成功放下最后一片箱梁,与之一起放下的,还有众人心中的那块“石头”。
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7月19日,响田大桥正式全线通车。
站在建成通车的时间点上,既是回望过去,也在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在记忆里写下:再见响田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