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永新
以时间为尺度,给科创以坐标。
6月24日,株洲企业单位参与的“复兴号高速列车”“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等5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6月26日《株洲日报》)。
坐标显示:2016年以来,株洲已将20项国家科技大奖揽入怀中。获奖项目中,既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成果,也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技术成果。
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背后,株洲有着怎样的“制胜”密码?
科创主体 重在投入
产品的研发能力,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指标,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强,这是前提与基础。
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株洲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同发力”的研发投入机制。去年,株洲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第32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年累计登记技术合同4467份,登记合同成交额394亿元,均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额均居全省前列;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共完成投资4.74亿元,研发投入1.3亿元,突破关键技术45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中车株洲所是参与企业之一。近年来,中车株洲所每年的科研经费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8%,这一比例已比肩世界领先企业,这正是中车株洲所技术创新发展迅猛的重要因素。
科创之道 唯在人才
当“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共识,各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跨城招贤纳才活动密集上演。
株洲敢为人先。去年国庆前夕,“制造名城进高校”招才引智专场推介活动在北京火爆出圈。有识之士这样评价:株洲这种用文化吸引人、用诚意打动人的揽才方式背后是敢于推陈出新的创意,更是“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的深度践行,给人新思考和新启发。
围绕重点产业需求,株洲精准打出校园引才组合拳。去年,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中国航发南方、时代新材等19家株洲企事业单位“北上南下”揽才。目前,463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株洲一线搞研发。株洲市高技能人才已突破13万人,以他们为引领的产业工人已超过50万人,产业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科创之基 贵在产业
有人说,株洲是在老工业城市的基础上,紧紧追随产业进化的浪潮,为“株洲制造”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事实正是如此:株洲坚持科技创新为主驱动,围绕“3+3+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了行业唯一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两个大科学装置。
去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4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前三均为株企,前十中株洲占六席。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株洲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昨天,湖南省科技金融工作推进会暨科技创新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以及“制造名城 幸福株洲”政银企恳谈会在株洲启动。政银企“三向奔赴”,株洲科创资源会不断集聚,创新浓度将快速提升,创新活力将澎湃释放,更多的“科创”梦想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