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包图网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又称脑卒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出现脑卒中。而平均每6秒钟,就有1人因脑卒中而死亡。
市中心医院相关专家介绍,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这些现象与越来越多年轻人饮食、生活习惯不良有很大关系。在世界预防中风日即将来临之际,市中心医院相关专家提醒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相关预防工作,远离中风。
一、什么是中风?中风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出血)或因脑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死)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中,超过80%的脑卒中是脑梗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被称为“无形杀手”,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三、怎样预防脑卒中发生或复发?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1.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应注意以下7点:
均衡饮食,避免进食高胆固醇及高动物脂肪食物;
适度增加体育锻炼;
克服不良习惯,戒烟酒、避免久坐;
防止过度劳累;
注意天气变化;
保持情绪稳定;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2.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以下5点: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
高血脂患者,应注意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相关科室门诊及时就诊及定期复诊。
四、怎样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卒中可防可治。根据“中风120口诀”和“BE FAST口诀”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
“中风120”口诀
“1” 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 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 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BE 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五、哪些时刻容易发生脑卒中?
1.情绪过度兴奋时;
2.从暖和的房间突然到寒冷的空间时;
3.上厕所用力时;
4.职场压力过大或过劳时;
5.夏天运动大量出汗时。
六、家属怎样配合医生快速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患者来到医院后,首先由急诊医生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病史中涉及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时的状态、发病后的症状,这对病情、病因和下一步治疗的判定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需要家属尽量详细并尽快告知医生上述重要信息。有些家属来到医院后就急着做CT等检查,不耐心回答医生的问题,这反而会贻误病情、耽误治疗。询问病情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视力、肢体力量和感觉等方面的检查,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决定检查和治疗措施。
七、以下3种行为,会加速中风
1.久坐不动
会导致血液流动变慢,从而影响到心脏、大脑的供血供氧。由于血液流动变慢,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血液中容易堆积一些“垃圾”、“毒素”,久而久之,便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2.吸烟:
长期吸烟时,香烟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可刺激、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硬化。此外,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可降低血液中的“好”胆固醇含量,使血液变得黏稠,血管壁堆积过多的脂类物质,促进斑块、血栓的形成,最终诱发中风。
3.饮食习惯不良:
现代人饮食上多肉少菜,这也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原因。比如许多人特别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汉堡、炸鸡、肥肉、海鲜等。这样的饮食习惯可造成肥胖,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也会增加血管内脂类物质的含量,造成高血脂,使血液变得黏稠,诱发血栓的形成。此外,高盐饮食、高糖饮食也不利于血管健康。火腿、熏肉、腊肉、咸菜等高盐食物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负担。而摄入过多的甜点、蛋糕、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可导致体内糖分超标,诱发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八、脑卒中急救“6要”“4不要”
要:
1.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患者情况、地点,记录发病准确时间;
2.解除领带领口纽扣,摘下假牙,保证气道畅通,取下手表、眼镜;
3.病人平躺去枕,头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
4.稳定患者情绪,避免血压波动;
5.准备好就诊卡、医保卡、病历资料、钱以及银行卡;
6.有条件的在等候期间测量血压、血糖。
不要:
1.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不摇晃、不刺激、不大声叫喊;
2.不要给神志不清的患者盲目喂水喂食物;
3.不要随意给患者用药,比如阿司匹林、中药等;
4.不要对意识不清患者进行其他所谓经验治疗,比如压人中、针刺等。
九、夏天如何预防中风?
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温度大于32℃时,人体体温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因此每天要排出大量汗水,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因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脑血管堵塞,导致缺血性脑中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中风”。
1.重视慢性病,规律用药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同时对血液循环系统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炎炎夏季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气温高时,多数病人外周小血管会扩张,使血压有所降低。有些病人由于睡眠不好,心情烦躁,导致血压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调整好用药量,使血压保持稳定,以防发生脑中风。
2.及时补充水分
在夏季期间大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少喝果汁、可乐以及雪碧等汽水,特别是冷饮,以免糖分以及电解质摄入过多而影响肠胃,继而导致消化不良。建议大家在夏季时适量饮用凉白开,以达到消暑降温的效果。
3.多吃蔬菜水果
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比其他季节要多,必须及时补充。夏季正是瓜类蔬菜上市旺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含水量都在90%以上。另外,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4.夏天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26℃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夏季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经常在不同温度的区域出入,忽冷忽热对血管非常不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适量运动,避免高温时户外活动
尽量不要在炎热高温的天气下做运动,如果要运动,选择在不热的室内进行,也尽量不做剧烈运动。
十、中风发生时,许多人容易犯的三个错误
这三个错误,有可能会耽误病情,更可能会加重病情的,甚至是致命的,一定要尽量避免。
错误一:休息一会,看看情况,再去医院
大部分突发脑卒中(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并不会马上出现昏迷等严重症状,只是表现出一侧手脚无力,或言语不流利等轻微症状,所以不少人即使出现了症状,却自认为不严重,觉得休息一会可能就会好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正确做法:
尽快识别中风,急救电话打起来,尽快去医院。
错误二:第一个电话不打急救中心,而是其他人
怀疑家人脑卒中后,第一个电话要打给谁?打给不在家的儿子或女儿?或打给在医院工作的亲戚?还是打给相熟的医生朋友?
正确做法:
打给急救中心(120)
怀疑中风,应该立即果断拨打120!不浪费时间与他人(包括在医院工作的亲友)商量询问。在没明确诊断之前,询问谁也没用!到医院后,也必须相信眼前的医生作出的判断!
脑梗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5小时,听起来这个时间还挺长。但是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谈话了解病情等等都要花时间,这些时间都计算在内,4.5小时的时间真的不算多,况且还要留给家人咨询、犹豫的时间,其实时间很紧迫!
其次,不建议用私家车运送病人去医院。因为一旦中途遇到堵车或病人病情突然加重,私家车行驶不如救护车快捷,车里的家人不如医生护士专业,是无法快速处理病人的。而且一般家属很难分辨哪些医院是有卒中救治的绿色通道的。所以,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错误三:不当的家庭急救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突发中风时的所谓“中风急救药”或“急救方法”,如口服安宫牛黄丸、阿司匹林、降压药等,或者指尖放血的急救方法等等。这些所谓的家庭急救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盲目进行急救,反而会帮倒忙。
吃降压药,其后果是加重脑缺血。专家解释:卒中病人发作时,没有医生指导擅自给病人吃降压药,血压下降过低反而可能加重脑缺血。
吃阿司匹林,其后果是加重脑出血。专家解释: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防血栓的作用。对于脑梗死患者有一些意义,但脑出血患者服用反而会加重出血。但送医前没人能100%分辨病人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
吃安宫牛黄丸,其后果是可能会加重病情。从中医上讲,安宫牛黄只适用于“热证”,而“寒证”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一般人不懂中医,是无法分辨热证和寒证的。
另外,给意识不清的患者服用药物,还有可能导致药物误吸入气管、增加窒息死亡的风险。
正确做法:等待救护车期间不乱喂药物、食物、水,也不要用指尖放血等,应该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避免如发生呕吐导致窒息),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包括假牙),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带上患者以前看病的病历资料,等待救护车即可。
小贴士:
当急症来临,并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上述的正确做法都是针对突发中风的患者。而我们平时应该做得更多的是在未发生中风之前,如何尽量避免发生中风。控制和改善可干预的中风危险因素,可减少中风的发生。
来源:“京铁疾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