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炎帝陵印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关中月

    洣水汤汤,鹿原苍苍;巍巍古陵,赫赫农皇。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陵在海内外华人的心目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向有“中华民族的人文胜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之美誉。

    我对炎帝陵可谓烂若披掌。先让我检索记忆,再允我娓娓道来。

    (一)

    炎帝陵修复前,我曾在坟山上“探古”。但见茅封草长,我心戚戚。

    1986年初夏,我回到家乡酃县(今炎陵县,下同),在位于三河镇(今霞阳镇)的国营天坪园艺示范场实习。时间为3个月,性质是毕业实习。听说附近的鹿原陂有一座“天子坟”,山上古树参天,风景旖旎,就想抽空去看看。一个周末,闲来无事,便约上在县农业局实习的同学,借单车去鹿原陂“寻幽探古”。他上午8时从县城出发,我9时30分从示范场动身。10时许,我俩双双抵达鹿原陂。

    从公路左侧进入丛林中,两人睁大双眼在满地杂草和荆棘中找寻“天子坟”的蛛丝马迹。一个小时过去了,除了见着几块残砖断碑和一个疑似坟包的小土堆外,再无其他,不觉大失所望,只好返回公路,骑上单车“打道回府”。说实话,当时,对这个“天子坟”里葬着谁,我是一无所知,压根就没有与“炎帝神农氏”联系起来。

    也难怪此次出行一无所获,“天子坟”所在山地当时是一片废墟。资料显示,1954年除夕,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大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遭到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真是可惜、可叹。

    (二)

    修复炎帝陵时,我曾到工地“旁观”。但见如火如荼,我心皎皎。

    1986年7月,我被分配到酃县农业局,从事经济作物培管技术的推广工作。听说炎帝陵已开始修复,就想去施工现场一睹为快。次年9月下旬的一天,我搭乘客车去塘田乡(今鹿原镇)的一家果园作技术上的指导。经过鹿原陂时,发现道路左侧人来人往,施工正忙,于是要求客车司机“踩一脚”,我独自下车去旁观。但见绿树丛中辟有一块几亩见方的空地,陵殿围墙和附属用房都已建好,并被漆成红色。正中位置,竖起几根石柱,石柱上方架着十多根横梁。前方和两旁,有人在挖坑,有人在运土,有人在加工木方,有人在雕刻石碑。物料虽杂乱无章,众人却忙而不乱。惊喜之余,我将脖子上挂着的数码相机递给一个施工员,要他为我拍张照。“咔嚓”一声,一张施工纪念照从此成了我的珍藏。

    修复炎帝陵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也是众多华夏儿女的愿望。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规划、立项、筹资等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资料显示:1984年8月,株洲市成立修复炎帝陵筹备委员会;1986年6月,举行修复炎帝陵工程动工典礼;1988年11月,修复后的炎帝陵对外开放。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

    公祭炎帝陵时,我曾多次赴现场“观礼”。但见幡旗猎猎,我心穆穆。

    1997年7月,我调入株洲日报社,成为一名专职记者,主要负责全市农口战线各单位及各县(市、区)的新闻报道,县里承办的全市重大活动也多由我采写。其间,全省、全市举行的公祭炎帝陵典礼,在炎帝陵举办的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等,单位都指派我赶赴现场,负责消息撰写、祭文收集、花絮编辑以及图文统筹,要求文字准确、图片生动,不缺位、不错位,防差错、防纰漏。

    1998年10月22日,株洲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举行。当时的盛况我记忆犹新。当天上午8时40分,参加公祭的各界人士组成10个参祭团,在幡旗队、布龙队、花篮队、鼓乐队等的引导下,分两列缓缓经过神农桥,来到炎帝陵午门前。霎时,鼓乐齐鸣,午门徐徐开启。众人依次经过午门来到行礼亭前,虔诚地向始祖炎帝神农氏鞠躬、上香。这次公祭有参祭人400多人、陪祭人200多人、群众近万人。活动结束后,我马上搭便车赶回炎陵县政府招待所,快速写出新闻稿,然后以传真的方式,发给报社总编室。

    次年10月16日,1999年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隆重举行。这次是“省祭”,主祭人是省长储波,参祭人里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省委副书记吴向东等,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发来贺电。其规格之高,要求之严,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懈怠。我沉着冷静、稳扎稳打,圆满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

    按照“流程标准化,标准流程化”的要求,炎陵县打造了“成龙配套、务实管用”的“炎帝陵祭典”。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祭祖、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四)

    走亲访友时,我曾多次去景区“溜达”。但见人影绰绰,我心央央。

    今年5月3日,我们一家五口从神农谷下来后,在霞阳镇星光村的亲戚家吃中饭,随后前往四公里外的炎帝陵景区游玩。因为来过无数次,对绝大多数景点我都能如数家珍,所以神情自若、无比淡定。而四岁多的小外孙因“初来乍到”,一进入景区就欢呼雀跃起来,一个劲往前冲。在朝觐大道,他对两侧的鹰、鹿石雕非常好奇,摆出各种Pose,缠着大人帮他拍照。踏上观光游道,他无视茂林修竹,对江中活灵活现的龙垴石、龙爪石却兴致盎然,驻足观察良久。在神农园,他在缩龙成寸、清秀古雅的盆景间穿梭,左看看,右瞧瞧,不停地询问着每棵老桩的年龄,兴奋写在脸上……

    炎帝陵,于我来说,真的是“说去就去”。好巧不巧,我岳父在其老家所建房屋,紧挨原炎(陵)鹿(原)公路,距炎帝陵不到三公里。节假日去看望岳父母时,时常被老两口鼓动着去炎帝陵景区“走走”。有时确实无所事事,就拖家带口“一溜烟”地去了。掐指一算,这种情况不下十回。最早的一次,是带着姨姐的女儿去的。当时,炎帝陵刚竣工,游客稀少,方便拍照。之后,是带着女儿去的。那时,神农大桥已修通,交通更加便捷。我们爬到炎帝陵的后山上,去看洗药池、咏邮亭和五子庙……

    经多年建设,炎帝陵景区的配套设施日臻完善,2002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国内外华人纷至沓来,寻根问祖、谒陵祈福、旅游观光、学习考察,参与感、体验感、愉悦感不断增强。2009年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后,景区累计投入3.6亿元用于改建、扩建,同时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于2020年1月得偿所愿。如今的炎帝陵早已今非昔比,古朴与典雅兼具,简约与华丽并存,气势恢宏、庄重肃穆,成为“新潇湘人文八景”之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