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艺术教育培育“群英荟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通讯员/李吉

    近日,湖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展演活动落下帷幕,天元区多所学校选送的节目在展演中大放异彩。其中,天元小学、银海学校、建宁实验中学、二中初中部选送的节目和选手获得“小金花”。据悉,3个节目和个人有望登上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舞台。

    今年初,天元区委、区政府印发《构建教育高质量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艺术体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体育美育活力行动”,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戏曲进校园 让学生爱上传统艺术

    戴着头巾、翘着兰花指、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天元小学选送的花鼓戏《吹鼓手招亲》中,主角之一的“周媒婆”以其诙谐幽默的形象令在场评委印象深刻。

    下了台,取下装扮,发现“周媒婆”竟然是个小男生,他运用自己两年来学习积累的基本功男扮女装,将媒婆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

    男生名叫李方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看到花鼓戏表演,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很喜欢这项传统艺术,在老师的鼓励下加入了学校的花鼓戏社团。”李方旭说,每周三他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从最开始的基本功训练到尝试表演经典曲目的选段,他也越来越喜欢花鼓戏表演。

    “刚开始胆子比较小,现在表演落落大方,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也培养了他的耐心。”小李的妈妈对于儿子身上的变化,格外惊喜。

    “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都变得特别有自信。”该校指导教师肖宇宜自2018年起便一直担任学校戏曲社团教师。

    一路陪伴同学们进行训练和演出的她,也将大家的成长看在眼里。

    她告诉记者,起初很多孩子训练时都不敢大声唱,现在大家都愿意主动展示自己,争相上台表演,自己感到自豪和欣慰。近年来,由她指导的湘剧《少年中国说》《沁园春·长沙》等多个剧目获省、市级金奖。

    作为天元区“戏曲进校园”的品牌学校,天元小学多年来坚持“戏曲进校园”工程,在全校普及传统戏曲文化基础上,探索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以花鼓戏、湘剧为主的“天元特色”。

    开设多样艺术课程 满足学生需求

    “训练很辛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和音调,还有很多的走位和动作,特别累的时候我也想过要放弃。”获得个人组“小梅花”金奖的建宁实验中学学生蒋雨含说。

    但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穿着戏服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结束之后听到观众们的掌声,那时候我就什么辛苦都不记得了。”

    建宁实验中学是艺术教育品牌特色校,多年来该校一直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以京剧为载体,让同学们不断了解传统戏曲,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妃醉酒》《新麻姑拜寿》《百花赠剑》……一个个节目先后在全国、全省“小梅花”展演中荣获金奖。

    “学校会继续挖掘本校教师的艺术才能,开设多样的艺术类课程,满足更多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该校校长刘小波说。

    “从硬件到软件,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课堂。”天元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天元区重视艺术教育,注重学生艺术潜质的发掘和学生长远稳定的发展,无论是艺术教室还是师资力量,都最大限度地予以支持。

    “学校要书声琅琅,更要歌声嘹亮。”天元区将通过系列创新,锤炼善表达、爱表现、技艺精的艺术精英,实现“五育并举”“一个都不落下”的发展目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