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蝶变“城中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理】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事】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伍靖雯 通讯员/鲁霁颍) “虽然我们是自掏腰包做的旧房改造,但想到村里的变化就特别高兴。”5月15日,记者来到石峰区重桥路,只见附近区域施工脚手架林立,工程车来回穿梭。家住重桥路35号私房的易运泉聊起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施工改造,满怀期待:田心片区这一个上世纪90年代建起的“城中村”,即将变身为“城中景”。

    这片“城中村”共有38幢私房,行道逼仄、建筑杂乱,“一水一火”安全隐患明显。房屋形象有“外忧”,质量更有“内患”。“厕所、厨房都是早年搭建的棚屋,这些年墙体陆续开裂,住着心里当然不踏实。”易运泉说。

    与城中村一路之隔的,却是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田心工业园,周边中车株洲所、联诚集团等企业林立。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田心片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重桥路旁的“城中村”是首攻目标,明确由石峰区井龙街道办事处牵头统筹实施,解决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提升田心片区宜居宜业水平。

    “与以往全部由财政出钱兜底的方式不同,这次的改造,村民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井龙街道办有关负责人高翔介绍,按照“政府引导,居民自主,以奖代投,分类实施”的原则,财政出资主要用于公共区域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提质改造,以及38幢房屋的外立面整体更新等。对于不符合项目改造基础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则由居民出资完成前期改造。

    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株洲模式”,开局并不顺利。

    “一开始我们都持保守甚至拒绝态度,毕竟要自掏腰包。”易运泉坦言。

    项目指挥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为居民做好项目宣讲和政策答疑,站在居民的角度帮他们算好“长远账”。同时积极发动党员家庭当表率,打造“样板房”,向居民展示改造后的效果和施工工艺,充分发挥“一户一策”的“杠杆”撬动作用,用看得见的变化赢得居民认可。

    随着一户户居民陆续签字同意,这里的更新改造摁下“快进键”,整个过程没有一户纠纷投诉。

    “此次改造的38幢房屋将采用灰瓦、红砖纹理饰面,与周边的苏式红砖房屋色调一致,预计本月底全面完工。”高翔透露,后续还将对村集体土地的菜地进行梳理,形成“小菜园”,并对陈旧的排水管网等进行改造,打造有温度、有格局的“城中景”。

    【释】

    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必须立足实际。

    在田心片区环境提质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采取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建立“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工作机制,以“绣花功夫”提高改造的精细度和精美度。通过引入共建共享理念,推动这项工作可持续,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改造的“株洲路径”。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一新时代的理念背后,重要的是站稳人民立场,紧紧抓住居民最主要的痛点难点和利益问题,在日拱一卒中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只要获得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就能真正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