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大突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产业体系是载体。近年来,株洲一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富民之要,依托“厂所结合”的创新优势、基础雄厚的制造优势和链群发展的集成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株洲已具备良好基础,下一步要有所作为,实现“五大突破”,既要从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布局和关键领域着眼,也要从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的体制机制入手,持续发力,不断推进生产力跃升。

    一、厚植土壤——在新质生产力“技术布局”上寻求突破

    ——推进新型研发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新质生产力研发计划。围绕共性制造业技术领域,尽快设立颠覆性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围绕北斗应用、工业软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制定新型研发计划;聚焦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北斗应用等重点技术产业领域,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承担重大任务、开展技术攻关,推进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加大新型研发主体支持力度。借鉴深圳成功经验,以立法形式确保市级科技研发计划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创新特点,围绕13条产业链,聚焦重点产业名单,分别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在面向新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上,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项、企业资助、协同破题、优先转化”的科技计划项目合作机制。三是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及升级研发中心。国家层面努力争取建成“功率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减振降噪与轻质高强高分子材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社会层面引导国外高校或企业在株设立分支机构和株洲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鼓励民间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依托基础较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布局一批、升级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四是加速新型创新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励作用,坚持分类评价,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等不同种类科技成果,合理设置考核期限,建立和完善更加精细化的综合指标。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一是探索普惠性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奖补政策。对在企业工作的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社保奖补;退休返聘的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补贴不纳入工资总额。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持续性经费支持力度,为潜心研究提供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二是增加科技型企业高级职称名额。在民营企业科技人员高级职称评定时适当弱化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增加专利等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评定标准。三是鼓励县区创新人才政策。针对县区企业科技人才招聘难现状,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政策并探索建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和知识参与分配的产权机制,如出台政府部门可以从在企业服务若干年的大学毕业生中优先招考公务员等创新性人才政策。四是夯实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基础。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创办现代产业学院等方式,利用重大博览会平台,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支持标准化组织在前期介入核心技术的标准化研究与相关标准的制订。

    二、迭代优化——在北斗产业、工业软件等“重点波段”上寻求突破

    ——打造国家级北斗产业集群先行区及工业软件应用先导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株洲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先行区行动方案或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在土地供给、财政奖补、税收优惠、人才激励、金融助力、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优惠;围绕北斗、工业软件应用等未来产业,加快制定数据条例,规范数据采集、流通、存储和交易,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二是大力推进未来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株洲相关企业参与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工业软件应用上下游产业集聚。三是开展研发领域合作。鼓励本市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校院所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加强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利用优势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和壮大相关企业。四是建立多方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引导、协调、服务作用,鼓励通过开展产业活动、论坛、学术交流等形式,逐步实现政府主导、政企合作、多元参与的北斗应用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坚持集约化发展布局,精准引进知名企业与北斗产业、工业软件应用形成配套、协同、互补,强化北斗产业及株洲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特色。

    ——实施产业配套服务行动。对标先进地区,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速度和效度,加快产业园环境打造、形象提升、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积极营造良好的软硬件商务环境,吸引更多知名企业集聚经开区及天元工业软件园投资创业。举办国家级北斗规模应用活动及工业软件示范应用工程,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在株洲策划和举办相关展会、学术交流会、赛事、发展论坛等,提升制造名城含“蓝”量和株洲未来产业知名度;着力打造若干应用示范场景,有力推动北斗产业和工业软件规模应用的市场推广。

    三、融合汇通——在集成化政策“取向一致”上寻求突破

    ——产业政策系统化发力,打通集成化政策便捷性渠道。学习借鉴芜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政策解读公开形式,建立“株洲市涉企集成式政策解读库”,对各级各部门发布的政策解读进行梳理、清洗、归集。鼓励市县(区)政策协同联动、区级配套,形成政策支持的“燃爆点”。

    ——产业政策有机化发力,实现重点产业链政策的“串联”。打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双向“赋能”渠道。建议积极推动传统重点产业对接新兴先导产业的政策支持机制,通过上下游的采购补贴、交易撮合、供应链补贴等方式完善有利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与支持传统产业技改的政策相贯通,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集中资源破解重点产业链中的“堵点”。建议政策制定时尽量有针对性地细化下沉至企业层面,政策重点由产业落至企业。筛选产业园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区试点。

    ——产业政策精准化发力,提升政策精准对接企业。建议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和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在关键核心领域分类别对“抢占新高地项目”“成果转化高应用项目”“产业基础再造项目”“产业人才急需目录”等专项提供资金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放、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体系,在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人才保障、技术赋能环保上创新政策支持方式,留住关键供应链环节,充分激发民企的活力。建议发改、工信、科技、人社等部门专门跟踪重点企业,运用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精准匹配不同企业的政策需求,主动对接链上企业,发挥政策的实效性和精准性。

    四、提质跃升——在产业链盘查机制“查漏补缺”上寻求突破

    ——梳理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图谱与清单。对重点产业“有什么、缺什么、做什么、找谁做”进行全方位梳理和排查,建议工信、发改、科技等部门联合相应行业协会,详细梳理清楚产业链分布图谱,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和环节卡脖子图谱,供求链上下游状况图谱。厘清产业链资源基础环节、产业链动态发展趋势、产业链断链风险环节,尽快形成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清单、产业链招商清单、产业链合作清单以及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的“揭榜挂帅”清单。

    ——细化完善重点产业链条。分步骤加强重点断链风险环节的技术攻关。集中资源分步骤推进,在重点产业领域,选取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贯穿其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工作,建立稳固的供应链系统。如陶瓷产业,可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陶瓷,支持重大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先进陶瓷制造技术。服饰产业大力提倡“互联网+智慧服饰产业”的战略,支持企业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形成陶瓷和服饰产业全产业链延伸,为推动“两业融聚”发力。深化、细化链长制、“链主”计划。继续强化重点产业链长制与专班推进机制,提高工作专班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以技术链、产业链协作为主线,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群发展优势,技术协作重点在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动力、先进硬质合金、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产业链协作可重点在北斗应用等领域,在国内外范围内组织、培育上下游“朋友圈”,增强株洲产业发展的标识度。在长株潭、湘赣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延伸方面寻求合作,率先打造区域一体化的先进产业集群。

    五、有机赋能——在强化金融“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寻求突破

    ——明确重点工作目标。基于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链上小微企业培育、便于链上企业配套招引的工作目标,成立产业链金融辅助小组,构建贯穿链上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精准筛选,确定金融辅助对象。各县市区围绕全市13条产业链,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筛选相关产业链开展辅助服务。尤其是推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链上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进行及时动态更新,与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共享。

    ——建立市级咨询金融专家库。成立由金融行业协会、金融组织、金融中介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一链一专家库,为金融服务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相关服务。以链主企业为主导或以产业集聚为特色的园区可纳入金融管家试点范围。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构建畅通的金企对接渠道和政策传导机制,针对企业缺抵押、缺信息、缺信用、缺扶持等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比重,提供多元丰富、便捷高效、产融配套的精准金融支持。(作者单位:市委党校,牵头人:赵先辉,课题组成员:张玉双 李佳欣 张怀东 邓莹璐 李青利 颜礼蓉 龚 珺)(本文系2023年株洲市智库重大课题“构建高水平‘3+3+2’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部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