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绿色产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项声羽 梁林强

    初夏时节,炎陵县水口镇富硒稻鸭水稻种植基地,一群稻田鸭穿梭在翠绿的禾苗中,捕虫、除螺、除草各显身手。去年来,该村与市农科所合作,采取水稻全自然耕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在田里放鸭,给水稻喷施有机硒肥,亩均增收3000余元。

    通过走绿色发展道路,这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生态”。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打造绿色产业,全力推进“生态佳”向“生态+”发展,让产业发展有“颜”更有“值”,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工农业发展“绿意盎然”

    5月,绿意盎然的景象在炎陵随处可见。勃勃生机,源自该县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新绿色发展理念。

    “无污染、生态环保,这是所有企业进入的门槛。我们首先算的是环保账,其次才是经济账。”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对一些被淘汰的企业,该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其对炉膛进行改造。目前,3家陶瓷企业的4条生产线已全部完成改造,全县40多家企业完成治理改造,园区百余家企业达标排放。

    同时,该县财政每年安排数百万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并为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帮助企业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产能。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外最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发新产品,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拥有各类专利34项,产品远销国内外。

    目前,炎陵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全县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规模工业企业106家,上市企业1家。

    炎陵生态、资源、环境得天独厚,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又不影响环境?

    该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防控技术,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以“物理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为助力农业绿色发展,该县农业农村局举办培训班,又在中村瑶族乡、大院农场等地建立示范基地,经过绿色防控,农作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改用诱娥灯、农家肥。

    利用有36万亩楠竹面积的优势,该县设立楠竹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低产改造楠竹31万亩,亩均增值1倍以上。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精深竹木加工企业60多家,楠竹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竹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如今的炎陵,越来越多的工农业产业逐“绿”而行,向“绿”而兴。

    生态文旅焕发新生机

    神农飞瀑、千年南方铁杉、数百万年冰臼……最近,炎陵县举办的“生态炎陵·绿色家园”“炎帝杯”摄影大赛,吸引全国各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生态游再度升温。

    炎陵县古、红、绿、彩资源丰富,其中森林覆盖率达83.4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其中神农谷景区被誉为“亚洲第一氧吧”,入选“湖南最佳避暑胜地”,还有炎帝陵、云上大院、红军标语博物馆等景点。

    加快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不仅为该县铺就绿色底色,也为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该县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康养基地和省级民俗经济示范县为引领,系统推进旅游产业布局,一路向绿而行,全力打造文旅康养基地。

    该县投资6亿多元,启动远山蓝旅游项目、康养小镇等文旅康养基地项目建设,其中在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了神农湾森林康养酒店,建成康养步游道3公里,开发徒步、野营、骑行、摄影、太极、写生等一批康养项目。如今,这里被列为我市首个高层次人才研学疗养基地——湘赣边神农谷专家人才研学疗养基地。

    在云上大院景区修建白鹇谷、杜鹃花海等游步道,其龟龙窝玄天观日台、茶盐古道等景点全面完善。近年,该县又启动23个文旅康养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达42亿元。

    以文旅引领,该县在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上下功夫,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着力优化传统业态,深化“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延伸产业链,打造更多的吸睛点、兴奋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

    目前,全县已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点150多个,农家乐近400家,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特产品推销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