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李青利
工业旅游是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新兴现代化工业创新发展的新业态。三月的湖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殷殷嘱托,为湖南文旅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指引,指明了根本前进方向。株洲不仅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丰厚的工业文化历史底蕴,而且也已构建独具特色的“3+3+2”现代产业体系。株洲传承工业文化、发展工业旅游大有可为。
一、多头协同高扬株洲优秀工业文化。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株洲工业文化的传播力度,打造了“厂BA”、醴陵捡瓷、花炮博览会等一系列工业文化IP。同时也应该看到,株洲工业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工业文化教育覆盖面窄、品牌文化发展比较滞后等问题。要冲破瓶颈,应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学校等三方协同机制:一是要优化工业文化提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鼓励各地根据已有资源打造特色工业文化IP,形成“既有统一文化内核、又有丰富多彩形式”的工业文化格局,进而推动资源的开放共享;二是加快工业文化向社会、企业、学校的沁润。以工匠精神链接起株洲的传统工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通过讲好工匠故事、开展技能大赛、落实技术工人培养等举措,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株洲工业文化,为“制造名城、幸福株洲”添砖加瓦。
二、多措并举加强株洲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做好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是弘扬株洲优秀工业文化、推动株洲工业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是对内做好统计、对外加强学习,打牢保护与开发的基础。株洲众多旧厂房是株洲城市发展、成长的记忆,体现着株洲城市的风貌与底蕴,相关部门应对工业旧厂房进行统计与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缮方案。同时,结合旧厂房结构与规模进行有益的开发。如对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文化创意园的开发,可探索并借鉴北京751园区工业遗产案例、上海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与M50创意园(原上海粗纺厂)案例的改造经验,赋予株洲工业遗产新内涵;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以主题线路融合孤立的工业遗产,以游客的体感融合工业遗产与现代工业,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工业旅游区、株洲芦淞航空工业小镇、三一智慧钢铁城、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等,让游客在历史与现代的交错中体悟株洲工业文化的魅力。
三、多方联动推动株洲工业旅游发展。株洲工业旅游蓬勃发展是承接长沙溢出游客的有效路径,如同前往北海旅游的游客通常会去感受一次柳州的工业文化。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工业文化IP的打造,有力推进芦淞·1937文创产业园、鲁晓波艺术馆、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文化创意园、“厂BA”、航空嘉年华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与重大活动落实落地;二是相关媒体要继续加大对株洲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活动与赛事的报道,而且要通过拍摄大量宣传片主动为株洲工业文化对外宣传造声势;三是最大限度撬动网络资源。如引导有影响力的网红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株洲工业旅游线路攻略,让想来株洲游玩的游客用常用App就能知道怎么玩在株洲、吃在株洲、住在株洲,让株洲工业旅游在网络上细致铺陈,用流量推动株洲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