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马”赛道 产业工人向“新”奔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产业工人组团跑马拉松。 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尹智毅 何杏

    五月的株洲,万物竞秀,一场马拉松比赛点燃全城。城市内外,万千劳动者以拼搏向上的精神,加速奔跑,谱写“劳动创造幸福”的动人乐章。

    五一劳动节前后,记者踏上马拉松赛道,走进厂矿车间,走近产业工人、劳模工匠,感受株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赛道的实践。

    一场马拉松,见证产业工人激情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超燃“株马”令人心潮澎湃。

    参赛者来自全国所有省份的180多个城市,以及英国、波兰、加拿大等8个国家(地区)。其中,我市产业工人参赛人数最多,超过3000人,在赛事中完美诠释“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精神,是赛道上最靓风景线。他们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奋勇争先的精神让人感佩。

    5月4日清晨,发令枪响起,1.5万人冲出起跑线。全国劳模、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邹毅,深吸一口气,冒着风雨,向赛道终点方向跑出了第一步。

    可就在参赛前一天,邹毅仍穿梭于车间,和同事分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18岁进厂,他从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成长为省劳动模范、省最美班组长、全国劳动模范……他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成绩。“邹毅操作法”使加工一个机车车轮时间从4小时缩至2小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他带领团队以高超技艺攻克了机车的牵引驱动车轮坯件出现“黑皮”的难题,让中国工艺“硬杠”德国工艺,彰显了株洲智造、中国力量……

    马拉松赛道上,雨水丝毫没能影响邹毅和同事们奔跑的热情。

    “马拉松的精神实质,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着相同的特质。”邹毅说,不论什么工作,都会充满各种挑战,都需要坚持不懈地挑战极限,努力攻克一个个难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株洲市劳模、中车株机公司技能专家李博和同事组团参加了“株马”。他说自从爱上跑步,就养成了早起早睡的习惯,早上跑完步再去上班倍有精神,工作效率更高。

    赛场内外,彰显产业工人力量

    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毋庸置疑,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需要通过成果转化,才能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赛前,无轮也能在马路上行驶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吸引了国内外跑友体验与打卡;赛中,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翱翔在空中为选手加油助威;赛后,选手搭乘新能源公交车回酒店……

    没错,这些“大国重器”均产自株洲!而从科研到成果转化,从技术创新到实际运用,一批批劳模工匠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肖乾亮来自邵阳市隆回县的一个小山村,在职教城学习三年,入职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如今,36岁的他拥有“全国技术能手”“湖湘工匠”“株洲工匠年度人物”、中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他研发的一款半自动涂刷装置,使工效提升了53%,每年为单位节约300多万元的润滑脂原料费用,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大规格螺栓半自动涂刷润滑脂的空白。此外,肖乾亮带领团队开发检测试验平台12项,撰写维修作业指导书30份,成为班组及售后维修人员随身携带的宝典。

    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天辉,长期致力于高性能聚酰胺树脂的合成研发。他已申请专利20余项,辅助公司建成了三大聚酰胺材料及制品现代化产业平台,累计实现销售超12亿元。

    19岁时入职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的数控车工文照辉,从业30年,已从昔日的小学徒成长为“第二届湖湘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并入选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名单。以文照辉为主开展的攻关累计获奖90项,其中5个已获授权专利,解决质量攻关18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2项,产教融合项目40项。

    “车工是门细致活,一丝之差,优劣分家。”文照辉说,车工看起来不起眼,但飞驰的高铁、翱翔的大飞机都离不开车工的付出,这就是车工的荣耀。

    “一场马拉松跑出了新高度,让全世界看到了株洲智造,很自豪,特别有面子。”参赛者中车时代新材公司新材料事业部质量管理部检验员滕建军感慨道。

    用心“传帮带”,为城市发展加注新能量

    “从7000人的江边小镇,发展为人口达400万的制造名城,株洲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厂矿职工的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余粮表示,马拉松与工业精神完美契合、相得益彰。

    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劳模工匠们立足岗位,干一行、精一行,培育了一批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肖乾亮将攻关创新及维修等经验,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培训课件,每年授课逾120课时,受训人次超300人。肖乾亮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直接培养的技术工人中,已有3人获评高级技师,12人晋级为技师,6人成为公司“技术标兵”。

    “湖湘工匠”汪毅刚,一直兼任大唐华银株洲公司培训服务中心仿真机高级指导教师。汪毅刚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培训200课时以上,徒弟们早已挑起了大梁,成长为株洲市劳动模范、大唐集团“技术能手”。

    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等方式,胡天辉领衔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拥有硕士以及以上学历15人(博士3人,高级及以上职称8人),形成了一支集材料开发、制品设计及应用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近年来,我市围绕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新政30条”为引领,出台了《株洲市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株洲培育激励“株洲工匠”10条措施》,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部门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维度跟进,通过产教融合、技能竞赛、技能提升等途径,持续壮大技能人才、产业工人队伍。

    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已突破13万人,全国、省部级、市级在册劳模工匠接近1600人,60人斩获“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字号荣誉,以他们为引领的产业工人已超过50万人,质量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4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15所产业学院,95个全国、省、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当下的株洲,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产业工人,宛如一个个“跑马”运动员,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奋勇争先,在“培育制造名城 建设幸福株洲”赛道全力奔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