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岸,瞻仰烈士纪念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祖国

    早已知晓南岸有个烈士纪念碑,但我始终未能亲临目睹,心里总有一份念想。

    假日,有南岸的朋友邀去聚会,便欣然前往。车过渌口镇,越过渌水大桥不远,右拐,即到了南岸村。驻车朋友家,便恳请朋友叫个向导领我去瞻仰烈士纪念碑,朋友稍然默思后说:“请隔壁邻居老肖陪你去吧,他是村里的老会计。”

    老肖七十左右,瘦高个子,见着我,眉眼舒展,微笑着立于路边,向前路摊着右手说:“您请。”似乎,我们是老相识。

    一路前行,老肖一路介绍道:“我们南岸村,方圆不过5公里,地名是相对于渌口镇而言的,北岸的渌口镇属城镇,这边是乡野,中间隔着渌水河。”

    沿水泥大道向北行进,老肖指着路边的水塘说:“这水塘叫枫树塘,南岸村本是一片较平坦地段,这里最低洼,塘对岸是许家祠堂。许家祠堂是千年的古祠,豪华宏大,山字垛,三栋进深,是南岸人的地标。我做细伢子的时候时常去玩耍,不过后来消失了,原址已是散落的民居,也不知什么原因,枫树塘边的枫树也不见了……”

    “您看,那就是纪念碑。”循缓坡前行,老肖指着前路的左侧说,片刻,纪念碑已在我们的眼前。

    仰头望,纪念碑通体白色,呈四面锥形,麻石质地,高约6米,正面刻红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顶端四面刻红五星。底座高1.2米,立于与路面齐平的平台之上,平台约四平方米的样子。纪念碑的左右各有一块石牌,左侧牌题曰:抗日将士纪念碑简介;右侧牌题曰:南岸革命烈士纪念碑简介。平台的左右后三面均设有不锈钢护栏。回头凝望,蓝天下,耸立的纪念碑朴实厚重,平台布局规整,让瞻仰者仿佛融入静默肃穆的境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阅左侧抗日将士纪念碑简介得知。1941年,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期间,南岸的许家祠堂设立了临时战地医院来救治前线伤员,在救治过程中,有600余人伤重不治,都就地安葬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立碑纪念,麻石碑正面刻有“为国捐躯 浩气长存”字样,顶部刻有青天白日勋章,底座刻有参战部队番号,碑身三面则刻着密密麻麻的烈士姓名。

    读右侧南岸革命烈士纪念碑简介得知,1966年,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南岸村牺牲的两名烈士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南岸村牺牲的三名烈士,当时的南岸村将原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的碑文全部磨去——包括抗日烈士名录和参战部队番号,以及“为国捐躯 浩气长存”的碑文和顶部徽章——改造成现碑身的模样,落款则刻“南岸村立”。

    2012年11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原南岸抗日烈士纪念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株洲县(今渌口区)人民政府对原纪念碑进行了修缮,碑身刷成白色,建筑了平台,并增设石牌和护栏,即现在我们所瞻仰的纪念碑。

    立于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睹物思人,忍不住浮想联翩: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无数的先烈为民族与国家,为和平与发展抛头颅、洒热血……那些勇猛的画卷,那些壮烈的图景,在我的眼前一一浮现,仿佛置身于静默的洗礼之中。

    “哎,我们拜谒一下烈士们吧……”老肖打破了我的缄默。我们并排而立,恭敬肃穆地向着纪念碑三鞠躬。

    “这些烈士有墓庐吗?”我问老肖。老肖摇摇头说:“没见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两位烈士,是在醴陵暴动时牺牲的,据老辈人说,一位姓刘,他弟弟领着他还小的儿子去收尸,只收回来一个头颅,葬在河边的低洼地;一位姓许,尸首不知所终。”我想,也难怪,当时是土地革命最低潮的时期。

    老肖接着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三位烈士,遗骨没能回国,这你应该是知道的,又因未曾婚娶便去了朝鲜,没有后人,几十年了,他们的名字也被渐渐淡忘了。至于抗日战争时期捐躯的国军烈士遗骨,原葬在这条路的右侧,这里曾是南岸唯一的一片山岗,方圆百十亩都是本地的坟山,人称猪婆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地筑路修堤,猪婆山成为主要的取土地,不出几年,猪婆山便削低近两米,原有的坟墓也全部消失,其中就包括抗战烈士墓。据老一辈人说,当时尸骨成堆,胆小者不敢直视,晚上人们也不敢靠近路过……当然,这些我没亲历,也不知真假。但,原纪念碑却留了下来,闲卧路边。”接着,老肖指了指眼前的荒地说:“你看,这一大片荒地,杂树野草丛生,没有人迹,没有农田,也没有菜地,就是原来的猪婆山,因为避讳坟地,南岸人也从未开发利用过。”

    回程中,我默然无语,感叹道:“这里咋没有烈士的名录呢?也没有烈士的事迹介绍?”老肖似乎也有些失落,不无遗憾地说道:“哎,我都不清楚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南岸的其他年轻人能知道的自然就更少,你若真想知道,去区政府的档案馆或许有资料可查……”

    我望了望老肖说:“是的,我一定会去查,原来这区区南岸村,名不见经传,却也是一方热土,承载着民族的悲壮,续写着国家的历史。”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