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良
茶水蜿蜒至茶陵高陇荔市境,汇岩水,收芝水,水量激增。
明季,在茶水上穿行的鸭婆船,最后一个码头就在荔市街下。码头上一条斜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经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来的日用货物,广东来的食盐,汇集于此,复经商人肩挑马驮,散入茶乡各集镇,更多的则流转到江西永新、莲花等地。本地产的茶叶、桐油、木材等物,又随商家的舟船下湘江入洞庭,运往全国各地。
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初十,徐霞客一行由赣入湘,自皇雩仙下,憩于荔市。他的同伴静闻法师由此坐船下衡阳,他则携顾仆步行至火田沙江上的云嵝寺盘桓一番后,也搭船到茶陵东门。徐霞客在茶陵游历八天,留下八千多字游记,在他的《楚游日记》里,这里被称为艻子树下。
货物南来北往,商家多在水里讨生活,不免有些厄难。为佑得平安,明万历年间,在码头西侧,当地士绅出资建了一座庙宇,祭祀水神,名水府庙。庙坐西南朝东北,因地势较低,夏汛时,河水常漫入寺内,浸湿香案,水退却后,庙宇也无甚损毁。每年农历十月,商户及香客们会在庙前祭祀水神,举行庙会,搭台唱戏。茶乡本地的商家名士蜂拥而至,潭州、衡州、吉安的商贾游客也会慕名而来。
水府庙大门联悬的是本地廪生彭西原集的唐人句:“迸水定侵香案湿;恩波应许洞庭归。”“水浸香案”点出庙,“波归洞庭”则贴切水府,自然天成。
此联上联出自王维《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一诗:
无著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迸水”为佛教典故,言东晋高僧慧远定居庐山、扣地得水事——《高僧传》卷六载:“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合。此处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
下联则出自李白的《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一诗: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彭西原将“恩波宁阻洞庭归”中的“阻”字改为“许”字,一字之差,意境全变。游子在外,家人去庙里烧香还愿,读着这副对联,便少了许多忧虑,内心顿会安宁。
可惜的是,一直香火鼎盛的水府庙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庙前数百年来无数信客游子留下印迹的青石,也已是布满青苔,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此地曾有过如此繁荣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