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产”谋发展,株洲“起跳摸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宋芋璇 通讯员/彭彦 何应军 朱钧

    今年3月,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迎来新车加盟——这是“中国造”胶轮地铁列车首次在海外投入运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第四届科技节上,全球最大的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精彩亮相;而在工信部公示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湖南有24家企业入选,其中株洲就有9家企业,占37.5%,数量居全省第一。

    过去的株洲是新中国布局的第一批八个老工业基地之一,靠制造业起家。如今的株洲,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一批批“大国重器”成了“制造业当家”的底气。

    株洲成为“制造名城”的原因有很多,而扎实开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株洲市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知识产权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制造名城”+“知识产权强市”

    这对“CP组合”有何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产业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对于株洲而言,“制造名城”和“知识产权强市”这对“CP组合”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刚需”。

    作为制造业大市,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株洲独特的基因密码。

    截至目前,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3%以上,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处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的第28位。近年来培育了1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6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等孵化转化平台,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运用通道,培育了9个国省级产业集群,又是一个“全省第一”。

    一组组跃动向上的数据,展现了株洲创造更多“从0到1”新突破的决心。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转化,则激励和保障了科技创新的发生。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企业想在相应的技术生态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自主核心专利。

    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株硬集团”)为例。

    曾几何时,我国在硬质合金领域并无话语权,需要大量进口。“株硬集团”启动知识产权强链护链行动,通过龙头带动向产业上下游及外围不断扩展,屡屡突破技术瓶颈,攻破国外“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如今,该集团发明专利量居国内行业第一位,部分技术领域研发能力正从“跟跑”走向“并跑”,产业链产值在国内占比超四成,海外销售收入稳居行业内全国第一。

    不仅要有自主核心专利,还要更可能多地推动产品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使优势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行业、国家、国际标准。

    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在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250强专利领导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2日,日本松下控股拥有全球最多的有效专利资产,三星和日立排名第二和第三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美的集团也进入了全球前十名。以上这些企业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

    目光跳回株洲,我市有国家级标委会7个,省级标委会2个;累计制修订国际标准148项、国家标准345项,国际标准数稳居全省第一,涵盖轨道交通、橡胶制品、数控刀具、汽车制造等领域。

    在株洲企业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作为扎根湖南的科技型先进制造央企,非常重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成果,巩固提升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截至目前,“中车株洲所”累计申请专利9700余件,获中国专利金奖4项、中国专利银奖4项。主持和参与起草各类标准2976项,其中国际标准111项、国家标准155项、行业标准240项。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跨越500亿元台阶,较2022年增长23.8%。可以说,正是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运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武器,提升了“中车株洲所”的市场竞争力。

    2

    从率先“试点”到先行“示范”,“起跳摸高”如何实现

    4月22日,省市场监管局、市人民政府共同召开的2024年局市共建“制造名城”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大会成功举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钱俊君,株洲市市长陈恢清出席并讲话,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为株洲发展建言献策。

    展望株洲知识产权事业未来的发展,与会人员满怀信心。因为就在今年1月,株洲荣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用一年多走完了常规需要三年的探索之路。

    从率先“试点”到先行“示范”,“起跳摸高”绝非易事,株洲又凭什么能?

    凭的是源源不断,奔腾不息的创新活力。一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潜能,累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示范企业11家,全市90%以上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截至目前,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2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96件,稳居全省第二。值得一提的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导航优秀成果,系三年来全省唯一。

    凭的是持续“加速跑”的成果转化效率。在全省专利转化对接会上,株洲现场签约5个专利转化项目,占全省一半,签约金额高达3.5亿元。一年来,与高校院所、企业对接专利技术800余项,促成13个项目落户株洲,居全省前列。

    凭的是全链条、多方位的保护格局。市委市政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八条措施”,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协同衔接、并驾齐驱。去年年底,长株潭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体成立,全市“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回顾2023年,两级法院审理知识产权领域民事案件243件;行政部门持续开展“铁拳”“剑网”“昆仑”“龙腾”等专项行动,查办案件627件,挽回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知识产权指标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侵犯中车公司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入选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潍柴火炬科技公司打赢涉外专利官司。

    凭的是围绕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的支撑基础。去年以来,我市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十条措施,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联席会议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与此同时,伴随着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世界级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顺利落户,6个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分中心先后建成,我市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同舟共济者赢。这份“高分答卷”的背后,是心无旁骛的专注、咬定创新的坚韧、做强做优的决心,也是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努力、多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3

    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新的赛程如何发力

    到2026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领先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形成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体系制度基本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文化基本形成,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15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6万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到86.5分,局市共建“制造名城”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大会上,陈恢清在讲话中勾画了未来三年株洲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蓝图。

    与此呼应的,是3月底发布的《株洲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围绕现代化治理、高标准保护、高效益运用、高水平供给以及夯实强市建设基础等五个主要任务,提出若干针对性举措,旨在全面推动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迈上新台阶。

    目标已定,方向明确,新的赛程已经铺开。株洲想要乘势而上,容不得半点观望与等待,首当其冲的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再加码、再发力,真正让“知产”变“资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开局即起势。今年是株洲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株洲市“创新成果转化年”,新年伊始就传来好消息:湖南中晟全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超5.6亿元的价格,将一款临床前候选新药成功转让。

    想要喜报接连不断,使更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并不简单。创新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好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接力赛”的态势。

    谁来做这个统筹人?

    4月22日,株洲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株洲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同时揭牌,意味着株洲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株洲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要针对全市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公益服务,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利预警与导航、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受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并协助株洲先进制造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预审和转移转化等工作。

    而坐落在株洲高新区动力谷的株洲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则是一家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交易、知识产权运营及知识产权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心以服务株洲优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旨在打通知识产权、资本和产业之间的通道,建构立足株洲、服务全国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

    有了“双中心”做总平台,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需求有了统筹人。不仅能让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也能使存量的创新成果“转得更好、转得更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研发,构建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协同高效、运行顺畅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模式。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株洲,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抓手,夯实当家之基、积蓄当家之能、勃发当家之势,起跳摸高,信心坚定,底气坚实。对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株洲值得更多期许。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