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不乖” 可能是抑郁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罗艳 陈学龄

    近期,国内出现了几起青少年轻生现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带到大众视野。

    青少年时期本应是有梦想、有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花样年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却开始频繁地刺痛我们的眼球。

    他们为何会抑郁?如何帮他们治愈“心灵的感冒”?

    患重度抑郁症

    16岁女孩多次自残

    “如果结束了,我就不用痛苦了。”几天前,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被抢救过来的16岁小丽(化名)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原来,由于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当天,小丽在家服药自杀。送到医院时,她已生命垂危,意识模糊。

    “医生,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在抢救室,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哭喊。

    事实上,这位花季少女已不是第一次做出这种过激行为。由于与父母沟通少,加之学业压力大,这两年,她变得失眠、焦虑,脾气暴躁。常常与他人起争执,还有严重的自我伤害倾向。她的胳膊上和手腕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伤疤,都是她用小刀划出来的。

    最终,医生确诊她为重度抑郁症,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

    心理门诊接诊量

    青少年占1/4

    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承受工作、恋爱、家庭多重压力的成年人才会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显示,在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主要原因。

    “目前,我们的门诊量约为120人次,其中1/4都是青少年,主要集中为初高中生。”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汤信海介绍,青少年抑郁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些时候孩子的“不乖”是一种求救信号,更是抑郁的表现。

    虽然青少年抑郁症越来越高发,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关注与重视。汤信海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对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缺乏认识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警惕,意识不到孩子内心的挣扎、煎熬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也容易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家庭问题和家长轻视 是“导火索”

    为什么青少年正值看似无忧无虑的年龄,反而频发抑郁症?

    “家庭问题和家长的轻视是引起孩子抑郁的重要‘导火索’。”汤信海介绍,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有些家长工作变动导致孩子上学、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这些都成为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在不经意间,“心灵的感冒”——抑郁症就找上门了。

    汤信海表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

    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抑郁?他建议,家长要多关心、陪伴孩子;多倾听,不要说教;和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