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龙头 精算水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春灌水从灌区西干渠渠首流出。通讯员/谭琦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谭琦

    谷雨时节,湘东大地绿意逼人,稻田里快速返青的秧苗,在春灌水的滋养下迸发出勃勃生机。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命脉是水利。连日来,记者深入酒埠江灌区实地采访,深切感受到主产粮区水利设施“强筋壮骨”给农业生产提供的坚强保障,也看到了灌区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春灌带来的水尽其用。

    拧紧龙头:打通“梗阻”畅水网

    酒埠江灌区是湘东地区的粮食主产区,设计灌溉面积34666公顷,在全省23个大型灌区中排名第5位,是湖南省内唯一既跨县又跨省的大型灌区。

    灌区工程建于1958年,1960年开始发挥效益。受制于当年的建设水平和长时间的服役年限,灌区227公里干渠、893公里支渠和“长藤结瓜”式的渠系建筑物,早已“病态”凸显,灌溉效率大打折扣。

    拧紧龙头,必须消除“病灶”、打通“梗阻”。

    2020年8月,酒埠江灌区正式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列为“十四五”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迎来国家第二轮投资的机遇期。此轮改造将贯穿“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达2.49亿元,计划拆除重建渡槽14座,加固改造隧洞11处、干支渠26.3公里、附属建筑物86处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和配套的水保、环保设施建设等。

    面对这“泼天的富贵”,灌区成立工作专班,按照计划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抢时间、赶进度,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热潮,从工程上堵住“跑冒滴漏”。

    在醴陵市船湾镇杨木档村,一座558米的渡槽横亘农田之上,从酒埠江水库奔涌而来的水一路向前,给春耕生产带来汩汩清流。4月15日,改造后的跃进渡槽重建工程顺利通水,它承担着醴陵市4个乡镇、江西省萍乡市3个乡镇共8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仅在去年,酒埠江灌区就完成项目投资4000万元,涉及4座大型渡槽拆除重建,2处隧洞、1处暗涵以及部分渠道的加固改造等,目前各项工程已顺利完工并实现通水。

    “这批项目实施后,将恢复灌溉面积69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60公顷,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1.5万公斤,新增节水能力258万立方米,充分发挥了灌区在供水保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局长周海军说。

    拧紧龙头,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护。每年水利冬修期,酒埠江灌区还会开展清淤、扫障、处险等维修养护攻坚行动,干部职工化身“美容师”,装扮出“渠底不见泥、渠顶不见坑、渠坡不见柴”的时髦渠道。同时,在全省率先把灌区工程纳入河长制工作范畴,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渠长,落实标准化管理。

    如今,灌区水网渗漏减少、流速加快,水利用系数由0.33提高到0.55,灌溉保证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灌溉周期从10天缩短为7天。

    精算水账:武装“大脑”添智慧

    水,并非无限供给的资源,尤其对于“用水大户”的农业生产而言,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节水灌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信息调度中心显示屏上,总干渠、分干渠、支渠、实时闸控数据、水情数据等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和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根据各区域农田需水量精准放水。

    “我们根据各管理所统计上来的农户用水需求,通过智慧灌区信息系统对骨干渠道水量进行科学控制和合理分配,达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信息调度科科长何鑫源告诉记者,每年春灌开始前,灌区会针对各地的双季稻种植和农业生产计划,摸清灌溉用水需求底数,制定好调度计划,以便按需分配水源。从4月1日启动春灌开始,灌区及时补充了中下游水库、山塘的蓄水量,以应对接下来的用水高峰期。

    精算水账,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酒埠江灌区建设和改造完成了83处水情监测站点,7处雨量遥测站、为用水科学调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新建成的49处闸门远程控制站和39处视频监控站,在渠道中段、末端加装水位、闸位、流量计等感知设施,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度提供精准支撑,让水量水账实现了从“模糊化”向“清晰化”转变。

    在酒埠江灌区总干渠皮佳冲段,巡渠员欧志刚发现淤积的枯枝导致水路受阻,于是立即扫描二维码以图文形式向局信息中心反馈情况,没多久打捞人员就赶到现场处置。早在2020年,酒埠江灌区管理局就上线了“扫码巡渠”系统,在65公里渠道上设置了54个扫码点,几乎涵盖所有的关键水位点和渠系建筑物,并与局机关信息中心连通,实行统一调度。这样一来,一些影响行洪安全的隐患可在第一时间处置,需要在枯水期处置的隐患也可密切跟踪变化。

    目前,酒埠江灌区信息化建设已迈向2.0时代,一套集灌区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与用水调度、工程运行管理、智能灌溉、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智能系统”,让节水灌溉照进现实。

    看到灌溉条件改善,攸县江桥街道泥脚巷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湘把村里的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66.6公顷。“水到了西干渠末端,加上智能灌溉改变了以往的大水漫灌,用水风险降低了,稻谷产量更有保障,种粮效益肯定会乐观。”他满怀期待地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