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桃花源 而今有桃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波光潋滟的东阳湖

    谭 玲

    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落英缤纷,引人入胜。罗霄山脉中段的山城茶陵有那么一个乡镇——桃坑,它孕育于大山的怀抱,大山使它难以让人接近,却也赋予它大自然的灵气。

    沿途,弯绕的山路从大山深处开辟而来,墨绿的山林中点缀着点点秋的橙红与金黄,隔着车窗,横斜的树枝似乎在向我们打招呼,时不时轻敲车窗欢迎我们的到来。越往里行驶,越会发现:周围灌木上的叶子,蒙上的灰尘愈来愈少,颜色愈显发光发亮。

    步入桃坑,整个人犹如一片羽毛,轻飘飘。上午十点钟的日头并不大,散发的热量暖暖地裹住游人,几片稀薄的云沉浸于桃坑的山水之中,懒洋洋地消散在瓦蓝瓦蓝的天空。远处青山绵亘,或高或低;近处双元村古朴的建筑依山傍水,灰白色建筑的檐角微微上翘,有几分艺术气息。

    这里植被茂盛,空气清新。不远处,村民用挖了洞的大铁桶、一口硕大的铁锅、几根从山上捡来的柴禾支起了个简易灶台,锅里“咕噜咕噜”翻腾着红薯与气泡。几经询问,原来农妇将红薯煮熟是为了晒成红薯片,嘴馋的我们迫不及待想品尝,只可惜还没熟。阳光下,金灿灿的红薯片均匀有序地排列在竹笪上,与阳光交相辉映,格外惹人注目。

    绕过几个弯,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民居依山傍水建筑着,颜色以土黄、灰为主,条件好的还有红漆的大门、浅灰的墙裙,土墙灰瓦给藏于深山的桃坑增加了几番风韵;一般有二楼,宽敞的一楼用来人们居住,二楼狭小,主要堆放柴禾,储存杂物。沿着小路漫步,秋风徐徐,引得周遭竹林窸窸窣窣,窃窃私语;这里的芦苇也生得十分妩媚,傍水而生,高有三四米,从大片粗壮的绿叶中生出几束粉色的芦苇,在微风中徐徐颔首,宛若娇俏的姑娘。热情好客的村民带领着我们参观的第一栋民居是带有庭院的,院中栽种着两棵金橘树,黄灿灿的果子满树,压垂了枝头。你若问:为什么没人摘?因为民居主人一年前已过世,留得这满树的金橘空结寂寞。据了解,主人有着一百零三岁高龄,桃坑高龄的老人有很多。这么秀丽的山,这么柔美的水,这么清新的空气应是高寿的主要原因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淙淙溪流绕过村庄,水流虽小,但遇到磕磕绊绊的溪边岩石,仍会溅起不少水珠。这里的竹林很多,聪明智慧的村民会利用竹子制作利于生产活动的工具。沿着小溪,两农妇一老一少,正在用砍下的竹子修着菜圃的篱笆,少的修剪竹子,将竹子分段;老的编篱笆,两个人分工明确、不紧不慢,秋风拂过老妇人的头巾,头巾感应着秋风的号召,微微摆动着,这分明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完成农事。

    游东阳湖正值下午四五点,湖面波光粼粼,游艇没有激起大浪,慢慢悠悠地行驶在湖中央,艇上的人们有的享受着泛舟湖面带来的舒适,忘掉烦恼沉沉睡下;有的分享着自己旅途的所见所感抑或畅谈人生经历。慢一点吧,再慢一点……将要抵达目的地时,一辆竹筏浮动在水面上,竹筏上支了个简易的棚子用来遮风挡雨,这是村民撑起竹篙准备带着农产品去卖钱。

    这里的山、水、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坑。来到这里,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气;在这里,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在这里,独处静默可以与自己对话,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这个地方能拂去心里的尘土,净澈心灵。她堪比桃花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