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远
中国地方很大,数千年深厚文化积淀,有典故、有影响的地方真是灿若群星,数不胜数。
但我的家乡,古来狭村陋地,荒丘贫壑,既无高山可俯仰,也无秀水可流连,更无名流传播于世,平凡无奇,鲜有颂扬歌咏之典。
上世纪20年代,一位矢志为民求翻身、谋福祉的书生,用他坚定而匆匆的脚步,踏进了这块贫瘠之地,也使这里一座鲜知寡闻的庵寺,从此名留青史,渐渐被人熟知,响亮起来。这庵寺的名字便叫做“龙凤庵”。
久远的传说
大抵来说,野史经不住考证,但既然能流传下来,且有头有尾、根叶俱全,就权且信它一回吧。
却说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执政十六年,大事没做几样,倒是落下一个纵情声色、玩乐至死的荒唐昏庸之名,三十一岁便暴病而亡,帝王生涯草草收场。
明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正德皇帝借平叛之名南下,銮驾未动叛乱已平,但皇帝既然起了游玩之意,岂肯罢了猎艳之心,执意继续南巡,一路猎奇揽秀,声色犬马,好不快活。却说这一日龙辇驾到湖广布政使司的潭州醴陵县境内,早有当地豪绅、醴陵北乡枫树塘张氏率家族众人恭迎圣驾,可谓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张氏家族,并非本地土著。元末动乱,湖湘惨遭杀戮,十室九空,明初大量江西移民涌入湖南,新余张氏望族一支,由张有诚兄弟俩领着,迁徙至湘东醴陵北乡境内,枫树塘落户的张家一支,以常公、塔公为先祖敬奉。
皇上驾临,乃是张家莫大之荣幸,除了大张旗鼓恭迎銮驾盛情款待以外,为讨圣上欢心,还将族中一个姿色出众、才貌双全的女子恭送给了皇帝。皇上龙心大悦,赏赐了张家大量金银珠宝。
几番缠绵,几度厮磨,风流皇帝心满意足,要起驾还朝了,也许是后宫佳丽云集,也许原本就是沾花惹草玩腻了,可怜张家大小姐,却没有被皇上带进京城的恩宠。问题来了,皇上宠幸过的女人,如何安置呢?圣旨御批,拨款在张府不远处,择一风水宝地,建一静幽庵寺,迎张家女子庵中坐禅修养,斋戒念佛。
寺庙建得自然气势不凡,坐北朝南,门前一口小池塘,三棵大枫树,枝繁叶茂,常有白鹳或者是白鹤鸟栖息在此,成群结队,飞翔嬉戏。
因为此庵乃为当今皇上恩宠的女子所建造,寓意龙凤之祥瑞,故赐名“龙凤庵”。
学校往事
即使攀龙附凤,数百年来龙凤庵并未因此声名鹊起、广为人知,而百年前一介书生的跬步之行,在此播下革命火种,却让这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寺的大名,在不经意间荣登闻名中外的鸿篇巨制之中。
上世纪初叶,中国革命风起云涌,针对某些人嘲笑、诋毁农民运动,有一位年轻的革命者、湘潭韶山冲走出的润之先生,毅然返乡开展农民运动调查工作。他一袭粗布长衫,手持油布雨伞,日夜风雨兼程,一路风尘仆仆,行走于乡村旷野,深入田间农家,与乡民促膝长谈,与农会开会征询,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形诸文字,对党内外反农运、污蔑农运是“痞子”运动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抨击。
1927年年初,湘东大地春寒料峭,润之先生由醴陵农会委员孙小山同志陪同,从醴陵阳三石火车站登车,行至北二区姚家坝车站下车,然后不辞辛劳,步行十余里来到龙凤庵,随即召集当地农民协会召开了一场热烈的座谈会。润之先生对当时庵内教师们和农协会员破除迷信、打烂菩萨煮肉吃的壮举,十分赞赏,并将此事例写进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从此,龙凤庵声名大振,惹人关注。
那么,庵寺内的教师从何而来呢?原来,当年皇上回京后,张家小姐万念俱灰,一生于庵中静心安养,吃斋念佛,终老百年之后,族人便将庵寺改造成了私塾,令其子弟在这里读书识字。后来又改其旧制,扩招外族子弟入学,自此,龙凤庵学校,一直成为当地孩子求学的古雅之苑,方圆十几里农家子弟皆有受益。我的初中,也是在这里就读。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全国掀起一股兴学重教的热潮。姚家坝公社小升初考试后,成绩最优秀的几十名学生,组成两个尖子班,一个放在公社最好的光明山学校,另一个则放在了龙凤庵中学。
事实上,不知何时起,龙凤庵的佛堂庵室,早就不复礼佛功能,而是成了一些带家属的教职员工的住宿楼。陆续建起的教室与办公室,都排列在庵堂的侧后方,外延至高处的那排土筑的平房,则是废弃的株洲市第二中学学农基地的宿舍与教室。这些新旧不一的建筑群,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校区,设有初中、高中部,凡学生三四百人。
我们班的教室,就在最贴近庵寺的后面高地。有几个任课老师,平常就住在庵寺里。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因此常去老师那里取作业本取资料。倘若一个人进去里面,即使白天,竟也有些悚然。百年古寺,静若地宫,灰砖碧瓦,雕梁画栋,幽深莫测。天井里布满青苔和腐叶,到处都呈现出岁月侵蚀洗刷的斑驳与破旧,庙宇间,似乎有股神秘瘆人的仙气飞散游荡。穿过外侧通道,进深最里间,是教化学的袁老师一家的住房,霉味潮湿,寒凉逼人,我甚至有些替老师担心,住在这样诡异破旧的庵子里,晚上能不做噩梦么?
庵寺里早已不见任何关于菩萨香火的遗迹,大概当年一把火已经将旧世界的尘埃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余下支离破碎的破壁残垣,以及摇摇欲坠的一些旧房顶,也仅仅为临时住所,唯有庵前几棵大枫树依然生机盎然,顽强而寂寥地挺立着——其中最大的那棵,树的底部完全裸露在那口小池塘边,树干已然空洞豁裂,疑似濒临萎蔫枯干,命数不长了——我曾看到,几只挥着翅膀的白鹳鸟掠过树尖,发出些尖厉的叫声。听说后来没几年,学校扩建,机器的轰鸣声使得这里遗迹无存,惟那棵稍矮小些、生命力依旧旺盛的大枫树,幸运地留存下来。
新的征程
历史总是用来被改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前行。
如今的龙凤庵,已然成了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一个自然村的名称,同时,沿用多年的姚家坝中学的名称,也重新恢复为“龙凤庵中学”。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的我的同学和学长,很多都成了祖国建设的栋梁。进入新世纪以来,龙凤庵这个地方凭借着悠悠历史渊源和近代红色革命基因,快速融入当今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汇入了国家乡村振兴伟业的洪流,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巨大活力。
去年四月,新上任不久的省委书记沈晓明,将龙凤庵村设为基层党支部工作联系点,随即马不停蹄地领着自己的团队奔赴株洲,来到龙凤庵村和龙凤庵中学,调研基层党建、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情况,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
聪明机智的龙凤庵人认真聆听了沈书记讲话指示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摆在龙凤庵人面前迫切的任务,是怎么充分利用好独特的红色资源,建立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与旅游体验,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落到实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龙凤庵人懂得抓住机遇,懂得创造价值。借着沈晓明书记巡访的东风,一个颇具规模,以全国党建为引领,集红色文旅、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红色示范村规划蓝图,横空出世。这份蓝图,务实求真,既有大格局长远目光,又切合本地特色建立品牌策略,红色铸魂——溯源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绿色筑基——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延链条、增价值;红绿生金——红绿融合、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同富裕。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产品白关丝瓜产业,做深做实龙凤庵红色教育,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结合红色文化,共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庄,形成全国红色文化乡村、现代有机农业示范村、全省基层党建示范村。
今年初春,我再一次回到龙凤庵,村里两条水泥村道,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两条既宽敞又规范的崭新的沥青路,道路的提质加宽,对于村户人家日益增加的小汽车和农用车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极大的快捷与方便。
每当夜幕降临,宽阔的新村道两侧,华灯初上,明亮温馨,道旁绿植成荫,鲜花馨香扑鼻,三三两两的村民,惬意地迈开悠闲而沉稳的步伐,一边散步,一边谈笑,欢快的笑声在夜色下的田野中传出老远。看着这一切,你会有一种错觉,恍若置身于美丽的假日城市公园中,甚至更让人舒适的是,乡间的夜色,少了一份喧哗热闹,而多了一些宁静唯美。
龙凤庵,数百年历史熏陶的一座古庵,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它传奇而不可磨灭的一笔。我坚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征途上,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未来希望的名字,一定会再次载入辉煌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