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特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描写攸县新市地区一带田园风光的诗。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绍兴二十八年(1158)任满调永州零陵县丞,绍兴二十九年(1159)春,年仅32岁的杨万里从老家吉水启程赴零陵县丞任,行至攸县新市,宿于徐公店。新市位于攸河之滨,旧属清阳乡民都,是攸县中部平原上的一个市镇,沿河两岸土地肥沃,素有“攸县粮仓”之称。其时正逢油菜花黄的清明时节,杨万里望着田间小路两旁疏疏落落的篱笆,通向一望无际的菜花地里,一些顽皮的小朋友追着黄色蝴蝶飞入菜花深处……面对如此美景,不禁诗兴大发,遂在徐家的白粉墙上,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宿新市徐公店》。
人们常认为“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是《宿新市徐公店》唯一的诗,其实不然,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有两首,这只是其中一首,另一首是: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杜舞更风流。
杨万里通过描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记录新市田野清明时节农民欢天喜地扫祭祖坟、村歌社舞的醉人乡土风俗,并引发诗人对故乡吉水清明节风俗的怀念。“便作在家寒食看”,虽然客居新市,但就当是在家乡一样,看这里农村搭台唱歌跳舞般的欢乐场面,实在是让人感到潇洒风流而心情畅快。
第二天,杨万里依依不舍地离别了美丽如画的新市,乘船沿攸水而入洣水。船至湘江时,又有《舟过安仁》诗一首曰:“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以充满趣味且浅白如话的诗句,展示两渔童把雨伞当船帆的欢快心情。
杨万里在此留下诗篇的新市徐公店的主人,是五代时南唐大学士徐铉之子徐勋的后裔。徐勋于五代末迁入攸县南乡渌田江塘定居,传至第九代迁新市居住。由于家世原因,徐公颇好诗词,当他发现杨万里写在白粉墙的这两首构思新颖、语言通畅的诗后,禁不住啧啧称赞、交口传诵,并用碧纱笼罩着,很好地把它保护下来。
《历代七言诗精品千首》录杨万里两首《宿新市徐公店》诗,但编者在注释“新市”时,以新市为古县名,注为“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却不知攸县早有“新市”之名。后来,又有人注释“新市”在浙江德清县,理由是杨万里曾任江东转运使,使所在江宁(南京),把杨万里赴零陵之路,说成是从南京经浙江德清新市镇再往零陵上任的。查杨万里年谱,杨自宋绍兴年间中进士后,先任赣州司户,后调零陵丞。不管是从赣州至零陵,或从杨万里的老家吉水至零陵,经过攸县是最为方便、简捷的路线,杨绝不会北上绕道湖北再下湖南零陵的。再者,杨万里到达零陵后,见零陵景象残败,有“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却春寒,疏篱不必花为护,只为蛛丝作网竿。”之诗,表其忧国伤民之情,“疏篱”一词显然与在攸县见到的“疏篱”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杨万里与攸县是有着深厚渊源的,《攸县管塘杨氏族谱》载:杨万里属庐陵杨氏大同系辂公名下子孙,与管塘族祖六郎同宗。六郎,字庆基,明经学博,宋进士,任国子监祭酒,他热爱攸县的风景,由江西湴塘南溪迁居攸县时,杨万里有《赠六郎承祖公迁居攸县界》绝句诗二首相赠,其一曰:
南溪不住住攸溪,别驾贤孙法椽兕。
莫以甘棠南国荫,更忘萱草北堂忧。
其二曰:
六十慈亲路一千,郎君归省又何年?
赠行句子真聊尔,且折垂杨当赠鞭。
诗中表达了对六祖迁攸县居住的亲情与乡愁。既与攸县有这般渊源,从江西赴湖南零陵上任,借赴任之便来攸县探望迁居在此的族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韩佗胄当国,尝筑“南园”,欲网罗四方名人,属杨万里为记,许诺可以升官,杨万里说:“官可弃,记不可作。”由此触怒韩佗胃。宋宁宗元年(1195),杨万里退居在家休养。杨万里在家十五年,忧愤成疾。一日,有族人外归,言及韩佗胄专权日盛,杨万里痛哭,叫左右拿纸笔来,书曰:“奸臣专权,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别妻子。”笔落而逝,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