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维权不能只有“举报”这条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曾彦予

    【健康的师生关系本应是教学相长、平等互爱的。】

    上周,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事件又一次引发网友热议;前不久,华中农业大学也发生了“学生集体举报导师”的事件。频发的“导生矛盾”,让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再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这些学生们的举报信中,充斥着“破口大骂”“毕业威胁”“差遣学生为其女儿考试作弊”等有违师德师风的“猛料”,直指被举报教师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丧失了师德师风。

    “导生关系”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根源是双方关系的极度不对等。在导师负责制之下,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凡事都需要导师签字,导师从分配科研资源,到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都拥有绝对的权力。

    在绝对权力面前,人很难保持清醒与冷静,在优势身份加持下,一些导师在研究生们面前俨然成了“土皇帝”。以至于研究生维权要用“联名举报+网络公开”这种特殊方式,将事情“闹大”才有胜算。

    健康的师生关系本应是教学相长、平等互爱的。不能让学生维权只能靠举报这一条路,而要有更多的缓冲地带,可以消弭矛盾。要从根本上缓解“导生关系”的矛盾,改变学生的弱势地位,需要从制度上加以改进。

    一方面,完善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现实情况中,由于各种因素,研究生与导师很难实现完全满意的双选,学校应该尽量完善双选制度,用多种方式,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愿。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互评机制,如果学生有问题或不满,除了导师、学院,是否有更多可以投诉的部门,尽量将最后的舆情风险消弭于萌芽状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