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燃烧“制造名城”的多巴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小波

    “五一”假期,株洲首次城市级马拉松赛事即将燃情开跑。

    参赛的1.5万名跑者来自全国所有省份的187个城市,以及英国、波兰、加拿大等8个国家(地区)。试想一下,当株洲自主研发的运动飞机阿若拉在赛道上空领跑,那该是怎样炫酷而激情的城市表达?

    如果说,去年的厂BA复苏了株洲的企业运动记忆;那么,今年的株洲马拉松,正在燃烧“制造名城”株洲的多巴胺。体育运动能否成为“制造名城”新的城市IP呢?

    打造体育IP

    株洲有基础

    打造体育IP,株洲有历史底蕴,有群众基础,更有雄厚实力。

    曾经,厂矿间的体育赛事是株洲最耳熟能详的一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时期,株洲的厂矿篮球队数量达到了七八十支,株洲也被称为“篮球城”。厂矿的运动文化演变为锐意进取的株洲工业精神,也形成了株洲的工业文明特色。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就曾在株洲,与厂矿的球员合影。株洲也多次被国家体委评为群体工作先进城市。

    群众体育基础深厚,培育出层出不穷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羽毛球有龚智超、黄穗、郑波;体操有杨云、眭禄、吉丽雅、杨家兴;蹦床世界冠军有陶毅、严浪宇、朱守礼;游泳有覃海洋;射击有刘杨攀……这就是株洲的实力。

    虽是中部内陆地区三线城市,株洲的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却是国际级的。全民健身中心的一场两馆、湖南工业大学体育馆都可承办多种国际赛事。株洲国际赛车场也可以举办国际二级及二级以下所有汽车、摩托车赛事以及国内所有级别的赛事,也是全国首个开放大众深度体验的赛车场。

    株洲已基本建成较为健全的市、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十分钟健身圈正在不断完善。

    可以说,株洲打造体育运动与文旅融合的赛道,丝毫不缺资源:群众基础、硬件设施、专业实力三者兼具。

    运动出圈

    多个城市有成功案例

    英国钢城谢菲尔德,是体育重塑城市形象的典范。1991年,谢菲尔德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后,开始实施以运动会引领城市再生的战略。至今,该城已举办了1000多项体育赛事,涵盖从国际赛事到地区、城市赛事。高密度的体育赛事推动城市服务业稳步发展,吸引来自全球的运动爱好者和游客。外界对谢菲尔德城市认知,已完成从钢铁之城到体育之城的转变。

    与株洲城市特质相近的柳州,已经连续12年在柳江河畔举办水上狂欢节,该活动曾两次荣获“中国十佳品牌节庆”。柳州的水上运动赛事多,吸引了全球的选手和游客,更促进了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工业城市”旅游热。

    全国多地已谋划放大体育赛事经济效应。上海,用体育场馆焕新了老旧企业厂区;沈阳长达132公里的四环快速路,两侧专设自行车道,举办工业新风骑行游活动;天津,规划建设国际化“运动之都”。

    打造“体育名城”与“工业名城”融合,株洲不一定要对标一线城市,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就可以细细谋划,加速“制造名城”与“幸福株洲”的建设进程。

    文体融合赛道上

    株洲的发展逻辑

    各地的文旅热情持续高涨,但相差无几的夜市与烧烤,并不能带来产业的振兴。大家都开始“卷”文旅产业时,保持定力,做好定位,才是王道。作为工业城市,株洲的文旅发展逻辑该如何理清?

    株洲文旅天然融合于株洲制造。虽然株洲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但我们的根基在工业。株洲人的血液里,流动的就是制造业的基因。因此,株洲的文旅就是为制造名城的品牌赋能的。所以,我们的文旅就是手段,扩大株洲制造的知名度、增强株洲工业的品牌吸引力才是终极目的。

    发展文旅的根本目的在于吸引人才。搞工业文旅也好,做场景打造也好,打造体育IP也罢,都要彰显工业株洲的制造魅力,让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和来到株洲的游客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个城市活力,让株洲人愿意扎根,让外来者愿意留下。这是株洲文旅的底层逻辑。

    体育IP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发挥群众智慧,既是幸福株洲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文旅新赛道的根本依靠。清水塘印象餐厅就是民间投资打造的网红打卡地;芦淞区的梦回宋潮国风主题街区也是社会资本在运营;渌口区的乡村赶集和划龙舟更是土生土长的群众活动……

    当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会真挚而长久,会热烈而深沉。这样的文旅产业,就能超越网红的层次,成就“制造名城”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